不知道读者有否留意到,在11月10日拍卖240亿美元的美国30年期国债惨淡的当天,刚好发生一宗金融诡异事件。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工商银行纽约分行被骇客攻击的事件,由于系统遭到入侵,造成工银金融服务公司被迫向纽约梅隆银行需要以U盘的人工方式来进行结算交易。
报道指该攻击导致工商银行无法代表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结算国债交易,甚至因该事件导致部分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改变了交易线路,对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一些影响甚至导致长期国债当天被大幅抛售。
事件之后,双方银行都没有回应与置评,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纽约银行已经把中国工商银行与其平台断开连接,并且在第三方证明安全之前不打算与工商银行从新进行系统连接。
本栏无法得知上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没有能力辨别上述事件的真伪,但市场更关注的焦点其实是本事件背后所带出的美国国债长端利率究竟未来的方向是继续上涨还是已经上涨完毕。
我翻查了数据,根据美国财政部预测的中长期借贷需求,计划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的季度将会逐步增加大部分债券的拍卖规模,并预计在此之后还需要再增加一个季度的规模,来满足财政部的融资需求。
换句话说,美国的长债曾经在2022年短暂小幅下滑之后,长债发行量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再次上升,而且我认为很有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所以展望2024年来的债券发行规模总量只会越来越庞大。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预测,长期来看,美债占美国GDP的比例可能将会从目前的120%上升到200%,在此大背景下,市场目前因为鲍威尔言论偏鸽的股市派对,并不容易会有健康的延续性。
另外一组读者需要留意的数据,根据2023年11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的数据显示,CPI年增率为负-0.2%,低于预期的负-0.1%,也同时低于前值的0%,是时隔两个月之后再次掉进负值区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年增率为0.6%,低于前值的0.8%。另外,CPI的月增率也正式结束连续3个月的正增长转为回落0.1%,前值为0.2%。本次CPI年增长率下降主要是来自食品价格降幅扩大。
与此同时,同一天公布的10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显示,PPI月增率由上月的0.4%降至0%。PPI的年增率为负-2.6%,降幅较上月扩大0.1%,令过去三个月收窄的进度正式画上句号,也让PPI踏入连续第13个月的负值区间。
从中国的实体经济对总体石油使用情况来看,因10月黄金周期间对交通燃油,特别是航空的燃油需求不及预期,显示出整体中国的消费情况相对疲软,经济回温并未能如预期点燃。预期中国对石油需求最快也需要到2024年的第二季才会从新踏入增长轨道。
虽然中国情况看似担忧,但在地球另一边的工业大国德国,对能源的消耗量更是创下有数据以来最低的记录!举例,德国今年的柴油需求减少每日约4%,对石脑油需求更减少了13%之多!
大部分人都知道,石油的需求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在环球战争纷扰的当中,按理石油需求应该会因为战争而增加。显示却看到石油价格回落的速度并没有减缓,甚至是在利好油价新闻的背景下加速下跌,足以证明环球经济实在疲弱不堪。假如再观察大宗商品价格的话,例如路透CRB商品指数,已经跌至过去4个月的新低。在技术图形上更形成头肩顶形态并好像要进行往下破的格局。假如大宗商品价格真的继续往下,是否暗示实体经济的走向呢?
读者还记得油价在9月份90美元附近的时候,高盛在各大媒体唱原油将会涨到150美元一桶吗?我在本栏经常说,所有大型媒体基本上都有背后的利益链,更是一个绝佳的洗脑工具,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整个社会。
事后证明,原油价格便从9月28日最高的95美元反复跌到11月10日的76美元附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高盛的吹捧下,却跌去超过16%。
我本周在"卓见锋析"当中也提到要小心高盛上周又再次发文表示对冲基金正以过去两年以来最快的速度买入股票。你认为高盛是引导你想什么呢?我只能说,我在金融行超过20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赚钱的基金是会用奔跑的方式来做"长仓",唯一例外的可能是那些主要给散户购买的"公墓"基金(形容的非常贴切,哈哈!),因为大部分都成为财富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