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独中教育改革在董总的号召下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展开,不管是跨学科教学、自主学习、校本课程、形成性评量等,目的都希望过去的老师主导、设定学生该学什么转变成学生主导学习,透过学生内在动力推动自己的学习欲望,并且体会学习的乐趣,从中让学生达到独中课程新总纲的三面九项的目标。
然而事实上从2020年《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课程总纲(试行版)》推出至今,独中教改却是一个总纲各自表述的情况,表面看起来独中似乎充满活力配合改革,事实不少独中是充满焦虑和不安,能够跟上教改步伐的却是寥寥无几。
学校的焦虑来源有几个面向,其中以教育专业的焦虑最为急迫。独中师资的专业能力长久以来是独中的一个短板,简单来说就是在民族大义和华教发展的现实压迫下,独中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因为资源不足,处于一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状态,学校根本无法要求老师是否本科背景,更不敢奢望老师有师范训练背景。
因为薪资福利与工作压力不符的情况下,全马独中长期都处于老师流动率超高的状态,而独中能够有如此辉煌的办学成效有很大部分是靠着少数资深的前线的老师们对华文教育情感的坚持,以及对民族教育的热诚,土法炼钢靠自己长年累月的经验炼成一身教学专业能力。
在过去由老师主导教学的情境下,学生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师“喂食”什么,他们就吞下什么,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情境下一般来说学生也问不出什么难度高的问题。因此老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设计教学,自己比较擅长的就讲多一点,自己不擅长的就避重就轻的回避,只要确保学生学会考试作答技巧,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基本上就是成功的教学。
在今天教改的路线下,对老师的专业有着高度的要求,师者的角色从过去的“喂食”转为引导,从以往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不只是要让学生完成课纲要求的核心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发掘新问题与寻造解答,这无疑是改变了独中长久以来单向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改变对老师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挑战,过去老师不需要思考课程内容,课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课本怎么编就怎么教,但在跨学科、校本课程等改革下,老师却被要求必须要反思教学课程的设计与编排,并且需要很清楚的掌握整个课程的核心架构,熟悉每个知识点的原理原则,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相互关系,而这些都是过去独中老师不需要达到的专业高度,也是今天独中教育的师资困境。
董总方面一直将跨学科视为独中的强项,因为今天独中有很多是非本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认为这是独中跨学科的强大优势,然而事实却是因为非本科,老师们长期来都是照本宣科,不断的重复同一套教学方式,解着同样地问题和习题,根本没有多少老师有能力去反思课程的核心,甚至还有不少前线教学工作者只能够勉强将课本教完,学生多问几个课外的问题就落荒而逃,这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怎么发展跨学科课程与活动?
这是在教改路线下所有独中共同的焦虑,在教改列车不断的前进下,为了满足教改的需要,很多时候老师们就只是把过去的学生作业、分组报告重新包装,套上自主学习、跨学科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新语言,就当作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至于是不是真的符合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和要求就不得而知,毕竟在专业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已经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了,况且独中应试教育本质还是大家逃不脱的牢笼,是不是真的朝向教改,大家还是比较在意考试成绩。
下一篇将会从独中的应试教育本质继续拆解独中教改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