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理财老司机的社媒上,都在讨论关于出外旅游的课题,特别是一谈到出国旅游,单论乘搭飞机航班,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有在认真进行个人理财规划的朋友来说,旅游支出通常属于较大额的非日常开销,面对这种大额花费的取舍,该如何做决定?一起来讨论吧。
大家应该曾听说类似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把每天一杯的星巴克咖啡省下来,XX年后你就能买一辆法拉利了”。先不论是否有道理,这样的说辞,或挣扎是否应该花大钱去旅游、购物,背后的心理因素其实来源于“延迟享乐”(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自我控制能力基础上。
谈到“延迟享乐”,不得不提已故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一系列“棉花糖实验”。实验方法是让4岁孩童独自留在房内,并且给他一颗棉花糖。接著实验人员告诉小孩自己需要离开房间一阵子,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小孩没有把棉花糖吃掉,之后就可以再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
受测的小朋友们,之后被长期追踪他们的个人发展,发现当初越能忍耐不吃眼前棉花糖越久的小朋友,他们普遍更能抵抗诱惑和面对挫败、更善于表达意见、专注力也更好,在学业、职场及社交皆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就是说,懂得延迟享乐的人,获得更高成就的可能就越大。
但是,我们总不能逼迫自己万事都延时享乐,毕竟理财的目的,是把人生里更多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享有更多的自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嘛。以旅游为例,蜜月旅行、家族出游,或者一些需要在自己年轻力壮时才有办法能探索的名胜古迹,很多的体验往往必须及时去完成,不一定有延迟的空间。所以,在衡量是否立即做出大额支出的消费时,我们应该要学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让数字来说话。假设你现在有意飞到纽西兰,尝试两个星期的露营车自驾游,预估花费总额2万令吉,而平日你有长期投资的习惯,假设自己的年化投资报酬率为8%, 意味著假设撤回这项支出,并转而进行投资的话,在 10年、20年及 30年后这笔资金会分别成长成约4万3000令吉、9万3000令吉及20万1000令吉。
机会成本
得出这些数字,可用于机会成本的得失比较,当我们拥有多重且时长不一的财务目标,无论是购房、退休等等,我们就能思考若选择延时享乐,该数字在未来对我们的目标是否蕴含实质的效用及影响力,以此作出定夺。除此之外,你也能进一步思考,若此时不花这 2万令吉,10年后是否有自己更想前往的旅游地点,是花费4万3000令吉可以达成的?
数字计算属于量化的评估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质化的分析,也就是花费项目带来的体验价值。譬如说,到纽西兰自驾游,随同的还有另一半及快成年的孩子,也许未来能够共同完成如此体验的机会将变少,或者说这是自己或另一半一直以来的心愿,那这就会让举家共游纽西兰的体验,所给予的价值大幅提高,甚至到了无可取代的层度。
付出后换取的价值,通常是我们主动赋予的,也只有我们自己能从中体会,某些当下获得的体验,也许是我们宁可延迟退休一、两年也想要完成的,那我们还是得诚实地面对心中的那把呼唤的声音。
考量支出与花费,必须在量化计算与质化分析间取得平衡,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不仅涉及理财的范畴,同时也反映我们对人生终极的追求究竟是什么。无论如何,不做冲动决定,出手前多评估、多思考总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