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英文称为Inclusive Education,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国际组织的助力下发展起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要尽可能的接纳来自各方的学生。
这个教育理念在全球历经了二十几年的推行后,其架构正迈向日趋成熟的阶段。在民主国家如英美,此教育理念尤其吃香,原因是他们的社会架构是多元的,为了达至社会和谐,和保持学术科技层面的领先地位,他们已经发展出一套适用于他们国家的全纳教育。
举个例子,美国是由白人、黑人、新移民比如拉丁裔,华裔,印裔等族群组成。为了培育各层面的人才,同时领先其在世界的创新优势,美国教育界研发了适用于他们国情的教育策略。全纳教育在他们的国土已行之有年,也向世界展现了其独特性。
我国也是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自独立以来,也实施了多源流教育体系,这一优势是许多国家无法效仿的。国民融合往往成为社会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点出应该在受教育阶段融合国民。我们因此可顺应国际趋势,吸收其他国家已成功的全纳教育经验,同时发展出适用于国情的体系。
我在上了两门跟全纳教育相关的网络慕课后,想在此分享全纳教育的理念,希望借此起著抛转引玉的作用。
首先,先定义多元性。社会的多元性有两大方面。一是身份多元性,即族群、性别、家庭背景等等。二是功能多元性,即个体的天赋、兴趣和能力的开展。一般而言,多元指的是第一项,而功能多元性不像身份多样性那么容易区分。
教学目标
就以独中课程层面的实施来说,教师们可在写教案时,就把全纳教育理念纳入写教学目标,安排评量方法和设计课堂活动这三部曲中。比如,在教高中生物的呼吸作用时,讲到柠檬酸循环这一小节时,可把学生分成4-5人为一组,吩咐他们在课前搜索在不同人群中,比如杂食或素食者,或者男性和女性,的柠檬酸循环代谢产物会有什么区别。
在课堂进行时,教师讲解完了基本原理后,每组可上去呈报他们课前所做的功课,同学间借此认识生物多样性怎么在柠檬酸循环体现出来。
另一个列子是从建筑物看各族群的多元性。若一个班级里有不同籍贯或种族的同学们,在上建筑学时,可让同学们准备各族群的传统建筑物设计,成因及优点。比如在砂拉越的伊班长屋有著在雨天保温,在夏季阴凉的功能。在森美兰州,则有米南加保族的独特建筑风格。评量时,可由教师给分,或者同侪互评。分数可以结合教师评分和同侪互评,借此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若从功能多元性来看,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科目偏好或兴趣。比如物理好的同学在上生物课时,提出来的问题,可能是偏生物的同学没思考过的,比如怎么计算渗透压。
藉著全纳教育的理念,我们能激发出不同的思考火花,然后融合创新。在宏观层面来看,也有助于国民精神的建设。希望这些分享能让老师们在教学上有所启发。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