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在筹办校庆活动,动员学生参与园游会、文娱晚会等活动,也要求学生每个人要负责某个数额的园游会固本,以及各班需要承担园游会摊位的所有成本(可以找赞助或是班级同学分担),竟被某些学生和校友视为学校在“割韭菜”(剥削学生),并在网络上发表学校利用学生免费劳力、免费筹办活动是剥削学生等言论,引发了一系列的论战。
看在很多师长眼中,大家都在怀疑我们的华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今天请学生、校友回馈学校,为学校出钱出力竟然被视为校方道德绑架学生和校友,请学生筹办活动则是剥削,甚至是割学生韭菜?如果今天华校学生和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华教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年轻人的这类言论早已层出不穷,华教工作者也必须思考华文教育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华教的传统来看,过去不管是华小还是独中的筹款活动,校方都会为学生设定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而且长久以来但凡是华校要筹款,不管是董、家、教、校友、学生,几乎都是一呼百应的总动员配合,从来也没有人会说被道德绑架、被割韭菜,今天的年轻人为何没有先辈们般的奉献与激情呢?
或许过去大家习惯的以民族情感作为连接,将华文教育视为一种恩赐的论述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今天年轻人的需要。随著整个社会经济的改变,华校、国小还是国际学校成为一种个人的选择,华文教育长期以来的民族情意结已经逐渐淡化。
对新一代的华人而言,华文教育是既定存在的事实,他们无法感受老一辈的华教与国家意识形态对抗的经历,也因此难以理解长辈们的华教情意结。
在这种情况下,当长辈们希望能够继续将民族大义的大帽子扣在年轻人的身上,就会引来反弹,对年轻一代而言,是否对学校付出,要不要为校服务是一种个人选择,并不是必然一定要的事情。在两代人的认知落差下,矛盾就此产生,造就了今天的论战。
立场之差
其实彼此之间是一种立场的差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华人社会长幼有序的观念下,很多长辈就直接将年轻人视为不懂回报,不知感恩,而年轻人却又觉得我为什么一定要满足大人们的标准和要求才叫感恩?为什么我要听你的而你却不需要尊重我的感受?
所以整个解套还是需要沟通,透过彼此的相互对话才能够消弭这其中的误会,虽然这个基本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绝大部分时候董、教往往放不下身段,误将单方面的演讲、宣导当作沟通,忽略了双向表达与聆听,反而加剧了彼此的误解,使得矛盾没有被消除,谅解不成反而激化冲突,如此更撕裂了世代之间的关系,结果就是华教未来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