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也不管是哪一个社会,总有一群人试图要求所有人依循他们心中理想的状态生活,并透过体制或是多数暴力对于有违他们理想状态的人施于各种压力、歧视,甚至将他们排除在体制外。而那些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则不断冲撞体制,希望透过尊重多元的理念扭转这个状况。
上述的故事框架套用在马来西亚的话,就是马来西亚官方意识形态和华人社会的矛盾关系,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以马来人为主体、马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位尊的国家,而国家机器透过各种手段试图改变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样貌,建立一个讲马来文,遵守伊斯兰教义的社会,而华人社会则是顶著多元尊重的旗帜抵抗国家单元文化的暴力,试图让国家接受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本质。
这个故事框架也可以套在这个社会中的多元性别认同群体(LGBTQ)课题,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男女有别,对于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等少数群体感到不安和焦虑,因为这群人过著与主流大多数人认知不符的生活方式,结果就是各种歧视、污蔑和贴标签,将这种与自己不同的群体视为犯错,并且试图改变他们,让他们回到自己心中的“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在不同情境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压迫者,也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很多华人自喻为国家机器单元文化主义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对多元性别认同群体的压迫者,形成一种对自己的事情要求别人尊重,对于违反自己认知的事情却不谈尊重的双重标准。
随著交通技术的革新,网路科技的发展,各种国家、文化的疆界日益薄弱,很多人对陌生的生活方式感到焦虑,更害怕各种跨界会造成社会价值的崩坏,因此不自觉的对有别于自己熟悉的各种人、事、物采取不友善的态度,使得尊重的实践难度更高,内政部充公某瑞士品牌手表的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
屡见不鲜
其实这次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过去的历史中这种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女生穿裤子是不当行为,1980年代染发是不端庄的行为,至今还有人觉得纹身是罪犯、行为不端正的人才会做的事情,由此可见每个时代都有一群人在捍卫某种他们相信的价值观,同时也有人在扭转各种既定印象,推动多元尊重的步伐。
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多元,尊重不同群体,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而第一步就是大家在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生活文化同时,也该要敞开胸怀接受这个社会中有不同于自己的生活选择,而别人要怎么生活是别人的事情,无需因为他的一个选择而感到焦虑,更不需要将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视为礼乐崩坏,如此只是会增加矛盾和冲突,不只是无助于大家的相处互动,更会沦为后人的笑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