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冬加里营地土崩事故举国瞩目。本该是难得的共聚天伦欢乐时光,不料最终却成了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灾难现场噩耗频传,弥漫著沉重的氛围。罹难者家属与亲友那悲痛之情,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近年来,马来西亚大自然灾害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最频密的当属水灾与土崩事故,“无灾之国”这个标签俨然已离我们而去。相关单位,尤其是国家天灾管理机构(NADMA)、公共工程局、水利灌溉局等,不能再以过去那套模式执行任务,反而应该采取更进取及相互合作的方式,除了鉴定高风险区之外,还要集思广益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如修复土地侵蚀区域、定期检测山坡状况、定时清理水沟及排水系统等,作为灾害预防措施。
土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类似大面积的崩塌更是与气候、雨水、土质、斜坡保养等因素息息相关。一般上,土崩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如地面隆起、斜坡处会出现新的裂痕等,只不过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
同样的,水灾的形成普遍上都被归咎于异常的降雨量,但年复一年发生同样的事情,相关单位是否仍可把责任全权推卸给老天爷?提升排水系统、增设防洪堤与蓄水池等结构性措施,理应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处于科技时代,我们必须善用科技。相关单位可以利用最先进有效的侦测系统侦测土地异常及降雨量的变化,再通过有效管道将资讯传送给民众,让民众能够接触最新的消息,并有所警惕。此外,最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处于“无灾害”的安逸状态,大马民众普遍上的危机意识相当薄弱。
提高灾害管理能力
相信仍然有不少民众对国家天灾管理机构的存在一知半解。这个机构旨在通过各方合作,建立和提高灾害管理的能力和准备,以确保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福祉。因此,这个机构有必要积极地加强宣导工作,并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安排灾害演习,灌输与教导民众一旦灾害来袭的应对措施,包括疏散与撤退路线、收容所地点、该做与不该做事项等。
气候变迁已是不争的事实,大自然因人类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与毫不负责任的大肆污染而反噬的事故会越来越频密。因此,我们是否有必要反思、反思再反思,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