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读书不多,在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较早离世,所以相对的,父亲是一个比较早熟的人,他也可以说是一个在孩子面前不懂得表达自己的传统男人。但,在他潜移默化地教育下,渐渐地教会我们几兄弟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软”与“硬”。
我父亲有他一套做人原则,要说他对我们凶也不是,不凶也不是。长大之后,当我成为孩子的父亲,我渐渐体会到父亲的原则叫“严格”。在家做饭的都是我父亲,他不允许我们几兄弟浪费任何一粒米饭。他往往用行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米饭的重要。
好比如每次吃饭的时候,他一定会先一口饭再吃菜。据他说,先吃饭是要表达我们对米饭的感恩。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吃腻了父亲的菜,便在楼梯间玩起了“喷饭”大赛。把饭放进嘴里,再像机关枪一样喷出来。父亲看了,没说什么。直接给我们上了一堂藤条教育。
在不浪费米饭的原则,他从不妥协。这是他对我们的“硬”。但,当我们身上烙印著藤条教育的印记后,他偷偷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帮我涂上药膏。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我被弄醒了。因为害怕,而不敢出声,父亲就这样以为我还在睡觉。这就是他对我们的“软”。现在我只想说,这就是父爱。
现在,身为人师的我,或多或少教过几年书,也有些心得。在教书的这几年,慢慢察觉到:父亲的“软”与“硬”这道理越来越受用。就打个比方吧:新的一年开始了,进了新的班级,也告诉了学生自己的课堂规则。心里也做好准备让他们犯错的准备。
果不其然,有些孩子他真的犯了或抵触了课堂规则!这时我父亲的“硬”道理就派上用场了。我很严肃并慎重告诉了整全班学生自己的课堂原则。当然我不期待讲一两次就能让我的课堂原则在这群孩子间奏效。
但,这半年下来,孩子们已经了解我对他们的要求。现在,还是会有一两位孩子没把我的话上心,但当作给他们点时间吧!改变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心里就一直这样提醒著自己。但庆幸的,大部分孩子还是很受教。这就是我对他们“硬”的原则。
“老师,你几时得空呀,我们一起去打球……”,“老师,我看到谁和谁在一起,我心有点不舒服”,“……你觉我这样做ok吗?” 其实听到这里心里还是挺挣扎的。其一是自己的作业还改不完,有点不想理会;其二是还有很多班务等我处理像是:请假信、催学费、班会、备课等等……我真的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情感和琐碎的问题。
聆听孩子面对问题
但,我的脑袋和我说,我必须去回应这些问题。挣扎了一番,我还是决定用心去聆听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当中也给予他们我对事情的看法。
当我真正深入了解后,发觉其实不是我一个人不容易,孩子们也不容易,他们背负著各种不同程度期望和压力。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也在无形中让我成长,同时也给予他们相对的同理心。现在,如果有学生要我去打球,我会尽量安排时间,有学生想和我说他对某些人事物的感受,我也让自己学会耐心地聆听并给予适当的意见。
我想这也是父亲教会我的“软”道理吧!柔软自己的心,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至此之后,我发觉,上课时,我的要求同学们能很好的执行。私底下,我们也能聊一些学校以外的事。
老师这职业本身并不伟大。但,我觉得真正让老师伟大的地方就是老师们像父母一样,用心地、同理地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虽然我们都懂这道理,但真正执行过程必定会有挣扎,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挣扎。在“软”与“硬”当中取得平衡。这一切不为别的,只为做好一名称职的老师,一名称职引路人。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