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学录取名单放榜的季节,也是一家欢喜一家愁的日子。根据高教部的统计,今年有约11万5500多人争取7万1000多个本地大学学额,这种情况势必有不少学生即使考取优秀成绩,也可能望门兴叹,无法得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或是科系。
根据报导,最热门的医学系、会计系和法律系的录取率分别为37.59%、35.27%以及35.27%,更有在马来西亚高等学校文凭(STPM)考获3.75优秀成绩的学生也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科系,这也是各家媒体争相报导的课题,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呢?
首先有人会说上述的资料所述的是国内20所国立大学的情况,换句话说这10馀万考生要争取进入只有7万多个名额的国立大学各科系,在这部分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并不代表就是没有大学可以念,还有各私立大专院校可以选择,甚至可以放眼国际,到国外去完成大学教育,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没有大学可以念那种困境。
其实上述原因我想很多人都能明白,但在预科班(Matrikulasi)90:10的比例固打下,预科班又几乎垄断了热门科系的名额,使得坊间对于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有诸多的情绪和不满,这是有关单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与责任。
其实,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在大专院校创办和科系的设置上需要考量各种层面的问题,包括人口数、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因此每个科系都有其人数上限的考量,一方面要让每个受训练的学生能够获得足够资源和专业培训,也要确保每个专业的人数不会超过整体社会需求,比如医学系,必须要配合医院实习、资格考试等机制,在考量各种机构和培训单位的配合,在世界各国对于医学系都有严格的名额限制。
要解决僧多粥少引起的争议和不满,或许可以从大学招生制度上去调整,要改善以上情况,高等教育部应该尽可能降低固打制的影响,把部分的招生权力释放给各别大学。
人才流失
目前除了国立大学(UKM)、博大(UPM)和工艺大学(UTM)有自主入学外,其他的国立大学一律透过大学中心单位(UPU)统一分发,这让学校失去了自己筛选人才的机会,如果开放各大学自主招生,让各自学校开放纯粹考试成绩之外的入学方式,透过其他的评量及考核后,自主的筛选和录取适合的学生,以减少录取后退学的情况,更可以解决多年来坊间对于大学入学问题的争议,以达到真正选贤选能的目标。
大学自主是全球各顶尖大学之所以顶尖的基础,我国大学如果连最基本的选贤选能之权力都没有的话,其实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就是一个阻力,在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压力来自于全球,要永续发展的话就必须要顺应整个大趋势,否则就是逆水行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