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名在野党上议员在网络上批评当今政府的公共交通建设,认为耗资巨额发展的公共交通路线是大白象计划,并不能改善马来西亚日益严重的堵车问题,并建议要全面津贴公共交通服务。
该议员提的问题又是一个马来西亚长期以来无法获得妥善解决的问题。该议员似乎忘了,基础设施才是发展公共交通的“最后一里路”。长期以来,马来西亚许多道路没有人行道,或者一些人行道总是“忽然消失”,更有甚者被一些非法摆摊阻挡,导致路人无法前行。
这一些都是政府要思考的。就比如在吉隆坡,位于大城堡轻快铁站的北部有一大片住宅区,但是住在该区的民众是无法到达近在咫尺的轻快铁站,原因就是当局没有建设一条行人天桥跨过两地之间的莎阿南大道,该站原本期望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必然减少。
以其他国家的公共交通规划来说,这些车站的两站之间距离或许超过2公里以上,但是当局会在车站建设许多大大小小的出口,民众可以走在地下道中,安全地抵达目的地,无需忍受外头的日晒雨淋。这也是公共交通使用率高的关键,民众有更方便的方式进入地铁站,并不需要烦恼这条跨不过去的马路要怎么办。
对于提倡免费巴士能够缓解堵车问题。这个设想看似不错,但是整体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巴士要穿行什么路线?是否有趟次密集的时间表?巴士在路上遇到的堵车问题增加了通勤时间,民众是否愿意乘搭?
既然政府已经花了不少纳税人的钱投资在大型的公共交通建设上,是否也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建设人行道?民众并不会介意车站附近的人行道是否是在地下或是地面,他们是希望能够在有盖的人行道上安全地行走。政府也应该立法,对这些在人行道上非法摆摊的摊主处以重罚,因为他们不但影响市容,更是影响行人。
如果政府有心要建设公共交通车站周围的人行道,应该要求每一个建设人行道的规划者或者官员,都应该实地去每一个车站看看,知道民众的不便和愤怒,而不是坐在安乐椅上用键盘和滑鼠来规划这些人行道,这才是提高马来西亚公共交通使用率的最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