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诸多有关华人参与地方开发的史志纷纷出版面世,毋庸置疑的这对保存华人历史方面的确作出贡献。但是,这些地方史志是以华人视角进行书写,缺乏梳理与其他社群的互动关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华社一般在重大课题并不太了解马来社会对华社的看法,长久下来华人对马来社会普遍也存在刻板印象。
在进行地方史的田野调查时,走进华人社区的边缘接近马来甘榜时,才能挖掘华巫之间互动的轨迹。乡区华人到树胶园、果园或油棕园劳作时,也经常会经过马来人的聚居处。老一辈华人因此认识到马来朋友,但一般上也仅仅是点头之交。比较有深入互动关系的例子是马来人到镇上的杂货店购买日用品和米粮,华人向马来人购买亚答片(早期铺设屋顶的建筑材料),或者华人向马来人买些果。
表面上看来,华人和马来人的交集似乎相当有限的,让人误以为两者之间缺乏再深化的条件。事实上,华人小商贩允许马来人赊账,这当中就存在信任关系。许多华人传统杂货店是靠马来人的光顾才得以支撑。如果能够找到早期华人杂货铺的账本,去深入剖析华巫之间的交易背后的社会意义,应该可以找到地方史研究的新亮点
地方史的勾勒,不仅仅要说明华人在这块土地的做了那事倩,更应平行的将邻近的马来人在同一时间的活动也进行梳理。透过理解马来人的习俗与宗教习惯,以及他们对华人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扫除华社对马来社会认知上的盲点。同样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印象,也因受到政客操控的媒体所影响而对华人充满误解。
马来人在甘榜落户的时间一般上比华人在地方开埠的时间还早。而且,他们依附在土地上的谋生方式鲜少再迁徙。因而甘榜的马来社群亲缘纽带和福建和广东乡下宗族社会组织应该有些相似之处。
不过,因文化不同,马来传统社会的社群谱系不如华人社会严谨,但其对凝聚社群是有一定作用的。只是,要进行这一类比较课题的研究具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不容易突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