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在一月初开学了!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延长旧学年,把它变成第三学期,至三月下旬才开启新学年的篇章。在这个短学期,教师除了忙于进行教学补救计划(catch up plan),协助学生在升级前赶上进度,一些学校也抓紧学年的尾巴,复办因疫情而停摆的活动,如模范生选举。
谈到模范生选举,大家应该不陌生。不管是曾经入选、落选或从来没有机会参选,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奖项的光环与重量,差不多相等于学校的年度最佳男女主角奖。当了妈妈后,发现一些学校的模范生颁奖仪式还真有金马奖的气势。竞选形式也有所创新,如模范民主选举,让学生参与投票,师长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只是每次看到落选者失落的神情,还有台下一大群,每一年只能望台兴叹,坐著鼓掌的孩子,我总忍不住想:这样的方式真的好吗?
随著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大张旗鼓,刻意给学生安排这样一场“人比人”的“竞赛”?有人说挫折教育很重要,而且懂得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不也是一种美德吗?总不能为了避免其他孩子受挫而剥夺优秀孩子接受肯定的机会。
表现优秀的孩子固然需要被赞扬,值得被肯定,但方法不止有一种。一旦选择竞赛形式,即表示不管有多少人表现优秀,符合标准的有多少,最终只能有一个第一名。像这样只是成功地肯定了极少数的孩子,却让更大部分的孩子间接受到否定,觉得自己不够好,信心受挫,不是与原想透过表扬,激励孩子前进的初衷相悖吗?
各有所长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因天生差异而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如有人的语言智能发达,有人的肢体动觉智能强,有人的人际智能好。每一种智能都有其重要性,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无从比较。
大人需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发掘个人潜质,并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环境,让不同天赋的孩子都能获得适当的伸展、成长空间,并拥有相等的成功机会,都有机会被看见,不因为大人的单一评价标准而被比下去,或受到压抑。
百合清新淡雅,玫瑰娇艳奔放,花期不同,花开有时,只要给予适当的土壤,获得足够的阳光、雨露,就能长成自己最灿烂的模样。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而竞赛、攀比,又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帮助呢?
在这个摒弃整齐划一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模范生竞选活动,把学生导向同一个模式吗?若真需要有模范生的话,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