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杯葛“非穆斯林产品”,或优先购买“穆斯林产品”,有关行动能够在民间发酵,都可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解释。比方说,早在2015年,就有由国阵政府大力推动,只关照土著商家的“玛拉数位商城”计划。质言之,后者恐怕还比前者恶劣许多倍。因民间本就龙蛇混杂,但官方竟然也推动如此涉及刻板化及分化族群的歧视性计划,不仅有损其公正性和正当性,还涉及滥用、错用公权力来干预市场。
受前朝论述影响
遗憾的是,即便不是没遭遇非土著社群的反对声浪,但前朝的有关商城计划还是照跑。而今动辄爱责怪、嘲讽某些执政党“静静”的某些反对党人,当年执政时其实也很“静静”,否则该计划哪会如此顺利进行?可见批评他人容易,要求自己却是挺难的事。
另外,也有当年认为华社不必为了有关计划而“反应过大”,甚至还觉得其有利于大局的主流华文报章媒体人,如今却高调批判上述杯葛行动,如此前后不一,也著实令人玩味。
当然,坦白说,前朝主政的61年来,所建构的各种制度化族群和教群差别待遇,可谓罄竹难书,且还附上一整套论述,通过各种管道不断“熏陶”广大民众。其结果自然是不少人早已认定本国必须保持某种种族化,乃至种姓化差序,并配合予某些“特权”来维护、巩固之。
所谓上行下效,今天部分深受前朝有关论述影响的民众不满于现状,觉得自家人的“特殊利益”不彰,自行发动民间版本的族群、教群分化行动,著实不会太令人感到意外。
归咎“他者”逃避症结
换言之,基于封闭型思想,乃至教条的长久灌输,恐怕惧外和仇外的种族主义论述在本国民间早已根深蒂固,甚至连部份知识分子也无法超越之。如此论述总是把各种现实问题归咎于非我族类之“他者”的“动作”,乃至“存在”。殊不知,问题往往没那么简单,诚非任何约化的“他者”因素可用来解释的。乃至,所谓“他者”极可能只是一种假像,是被别有居心的野心家或偏执狂生生地制造出来以模糊焦点、转移视线、嫁祸无辜的。
把异族和异教徒片面、草率地约化为本身问题的肇始“他者”,无视于各种内外复杂因素,诚说明了本国许多人的认知及思考水平之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也反映了教育内容和制度的缺陷。更令人遗憾兼恐怖的是:竟然还有不少人丝毫不觉得依所谓“族界”或“教界”来区分并差别对待公民是有违现代文明的,某些甚至还为之而“理直气壮”。
好在——至少到目前为止,上述杯葛或优先行动并未被官方认可,反而已被内阁严正批评。希盟政府在这一点上没有像前朝那样“俯顺民意”,如设立什么计划乃至机构来协助推动广大穆民优先购买穆斯林产品之类,可谓已足够清醒和义气,可以给赞。然而,诚如以上之说明,问题的根源在于民间流行的种族和宗教分化思维。要消除如此积淀已久的思维,恐怕不是一两届的改革政府可以办到的棘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