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问:改用校本评估后,孩子还需要去补习吗?如果不参加课外补习班的话,在学业上可以如何协助孩子呢?
过去,家长主要根据成绩单上的分数来推断孩子对各科目的掌握情况。分数欠佳的话,马上想到得送去补习班,让定时接送成为自己参与孩子教育的主要模式。而今,没有了分数排名,只用等级来标示孩子各科的学习情况。怎么知道这样的等级够不够好,够不够用?需不需要额外“进补”呢?
仔细想一想,不难发现我们信赖已久的分数与排名其实并不如我们想像中可靠。它看起来明确、具体,却不一定科学。首先,由于时间限制,考卷出的不过是局部内容,能测的只是局部的能力。
不代表实际水平
再来,考题的难易度,考生的临场表现、精神状态,还有猜题、临时抱佛脚等投机方式都是可左右分数的变数。另外,在注重人与人比较的常模参照模式中,别人的表现如何也都可能给我们的分数带来影响。例如当大家都表现不好时,及格水平就会跟著降低,反之亦然。
这表示当孩子某个科目得70分时,我们了解的不过是他在团体中的相对水平,不一定能代表他的实际水平,或反映他学习上的优缺点。当他的国文科目得60分时,可能只是精神状态不佳,专注力不够,需要多运动,并重新调整作息时间,不一定需要补习;华文科目得70分,可能只是缺乏生活经验,以致无话可说,内容贫乏,不一定需要补习;科学得90分,可能只是因为刚好在补习班做过相似的习题,事实上仍有许多科学原理未弄懂。
在这种情况下,单凭考试来论成败,仅靠分数来诊断孩子的学习情况,是不是极可能出现误判误诊,乃至延医误治的问题呢?
校本评估所采用的学习报告模式,不只是有显示水平的等级,还有对各等级进行说明的描述性文字。例如当孩子在华文听说技能获得等级3时,身为父母的除了可从相关文字说明:“能听懂简单的话语,尝试用完整的句子作出回应,态度有礼”了解孩子的听说能力,还可带领孩子看看等级4的要求,让他知道要达到等级4的话,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进步的空间在哪里。这样的反馈信息不是比单纯知道70分还是80分来得更具体,更有作用吗?
有父母投诉家长日当天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模糊、笼统,各个等级的描述性文字说明也不够具体,这样的问题须要被正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根据各方反馈不断修正。只有大家先认可目前的方向,用鼓励代替质疑,用建议代替批评,我们才能坚定脚步,往大家所向往的理想教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