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耳濡目染,小敦自小就知道“历史”。
最早的启蒙其实是为了看Youtube。小孩超爱重复观看喜欢的视频,我却不胜其烦。为了不被骚扰,我教她按部就班按到“观看记录”(history)自己寻找!于是她渐渐地将“看过的”、“过去的”和“历史”连结起来。
然后是连续剧。小敦三岁以前,当时外祖父母的健康还允许他们南下,于是我们家的电视屏幕早晚都被古装剧所占据。白天自秦汉至明清,数风流人物,晚上就开始宫斗,从八子到甄嬛,步步惊心!小敦那时对电视剧丝毫不感兴趣也不看,但她很习惯衣著装扮不一样的人物在电视里穿梭。
再者是陪妈妈写论文。我在小敦届满三岁终于听得懂人话时才重拾论文写作,一字一血泪,日复一日,花了年余时间才完成剩下的十数万字。这段时间,小敦潜移默化,也厘清了许多概念。
她把“马共女战士的历史”念得朗朗上口,我以为她学舌,其实不然。她用自己的方式把马共、女、战士和历史分组理解:马姑且作马来西亚解,女就简单了,战士就连结到喜欢穿迷彩装来我们家玩的小哥哥,而历史就是古时候发生的事,古时候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意思。
没儿童适宜历史书籍
她这么解,虽不中,亦不远矣。唯独战争,她最是懵懂。
最近她用我的蓝芽键盘敲敲打打,说她也在写“马共女战士”的论文,而且是写英文的。伴随著“写论文”的热情,她也渐渐热衷于听/读历史故事。
某日她从我的包里翻出作者赠我的传记《我的黑白青春》,要我讲历史。我说这太深了你应该不懂,但她强烈表示要听历史。这反倒让我迟疑:一个在新加坡出生、成长的四岁小孩,是不是应该在知道李光耀之前首先认识林清祥?无论作为一个母亲,或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都很清楚,透过体制教育灌输的正统新加坡建国史,或我改编的儿童版左翼历史故事,都是有所偏颇的。
这种心情,跟我一直想为小敦物色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图书而左右为难相似。我们家最不缺历史书籍,但儿童适宜的几乎没有,因为我很难在新加坡找到合适的读本。
我在意去本土脉络的遣辞用字,也很谨慎避免意识型态的镶嵌,这跟我想让小敦学习繁体字的心意一样,且盼望且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