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交媒体泛滥,资讯同温层这个名词也因应这个大趋势而成为社会科学很重要的一个新领域,包括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公投、去年台湾大选和公投等国际上的重大课题都凸显了资讯同温层的影响力,因此同温层现象是目前学界非常关注的议题。回头来看马来西亚的族群结构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实同温层现象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远远超过社交媒体盛行的这十年。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所估算的人口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3240万,土著达2000万人口(69.1%),华人在669万人左右(23%),印裔人口数约200万人(6.9%)。在一个理想的马来西亚人应该有来自各族的友人,若根据统计局的人口数据,完美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的社交圈中应该有超过一半是土著同胞,接下来才是华人与印度人。但这种理想状态却是非常难得一见,大部分人的社交媒体朋友清单都是自己族裔的友人为主。
同床异梦状态
独立至今已经六十馀年的马来西亚,每个族群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不如想像中的频密与自然,相反的可以说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同床异梦”的状态。
以延烧多时的承认统考议题来说,背后涉及华人对于教育、文化传承的执著与坚持,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洋大学切入,或是从六十年代迫成立独中、独中复兴运动、争取独立大学、独中统考到九十年代的新纪元学院设立等事件来剖析,当中也不乏有国内外的专书、硕博士论文有系统的讨论,是华人与国家文化对抗的重要指标。
设国民融合委会
华人社群普遍理解承认统考的意义与重要性,但从在一个多元族群角度来看,即使董总也发现过去六十馀年都仅忙著在华人社群中发动各种抗争活动,造成今天华社以外的巫裔、印裔社群根本就不知道不理解华社坚持的华文教育意义何在。
另外也加上多年来有心操弄的政治机器在其中挑拨离间,导致今天华教课题成为各自群体同温层中相互误解、猜测与攻击的武器,也是今天承认统考课题最难解的一个难题。
庆幸的是,董总去年新领导层也了解到这种同温层的严重性,并设立全新的国民融合委员会,深入探究与推动跨族群交流与相关工作,以扭转华教种族主义色彩的标签,打破不同族裔社群内部同温层的框架,让更多人知道华社坚持的背后原因,这是值得肯定的一大步。
最后,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族群同温层不再,不同族群之间无需毫无底线的被迫“考虑”特定群体的感受,而是彼此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明白,走向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