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了,小学低年段将正式取消考试,但家长对取而代之的校本评估、课堂评估却仍存有疑虑。
大家都一再强调校本评估比传统考试更灵活、自由,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测出传统考试所无法测试的能力,并为此举出了一连串听起来很迷人的评估方式如表演、实验、展览、案例研究等。家长大概无不被这样的方式吸引,问题是该如何考查才能确保评价过程是公正无私的?会不会因为有老师偏心、过于主观而出现人为的偏差?
对于领受过优胜汰劣的丛林法则,已习惯由统一的考题、统一的考试时间,还有标准答案来分优劣比高下的家长而言,没有标准的标准最叫人害怕,没有固定方式的评估方式让人感觉没有安全感,实在不能不担心孩子的未来就此被典当。
依据表现指南评价
其实,校本评估方式并不是无的放矢,任意而为的,而是采取“标准参照评价”形式,根据所设定的表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什么是表现标准呢?表现标准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用来陈述学生学习表现的说明。课程纲要中的内容标准规定了学习范围及需要掌握的技能,而表现标准则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读、细化、具体化,为衡量学生表现设下相应的指标,例如对于利用哪些要素来评定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学生需要有什么表现行为才能达至某个水平,不同水平在表现质量上有什么区别,均有清楚的描述性文字说明。
为了提高教师进行评价的准确性,KSSR课程纲要皆附有表现标准指南,分别用文字对1-6不同水平的学习表现做了说明,如“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薄弱,不能应付实际需要”,“学生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但仍难以表情达意、与人沟通,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等。对于关心孩子,希望进一步掌握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来说,这样的描述性反馈信息,不是比只能提供粗略分数,显示孩子得几分的方式更有意义,更有助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吗?
透过清楚、明确的描述性语言来提供反馈信息,也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接下来还可以往什么方向努力。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表现如何,有什么弱点和强处,与预期目标相差多远,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为自己的学习负起更多的责任,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做不是比单靠考试来驱动学习更有意义吗?
要从已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转向校本评估,著实不容易,这样的转变势必要经历阵痛期。希望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能凝聚更大的改革动力,成为直接面向挑战的前线教师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