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出生的时候,是你哭,周围的人在笑;而去世的时候,是你笑,而身边的人在哭。婴孩一出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父母及身边的人见此都快乐的笑了;历经老、病到了生命即将终了时,知道自己即将脱离苦海,临去世时心中是无比的欣慰与快乐。此时此际身边之亲友们,会为即将失去一位至亲而伤心哭泣。历经时间和环境之变迁与考验,一个人在他人眼中,渐渐地可从生的时候之喜剧人物,转变成即将离世的悲情角色。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若能尽本分好好地活著,临死之前心态应该是快乐自在的。
“生”与“死”,永远都是两个不能共存的极端。而大自然的微妙,在于它赋予了地球上所有生命所需要的有形躯身与无形的生命,两者都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这才叫著“生物”。此乃宇宙的自然规律,是生物永续生存所不可缺者。
从消极角度来看,人的呱呱坠地,是一种“向死而生”演变的开始。然而,从积极角度来看,“死”也可以是“生”的完满结局。不论是“向死而生”抑或“死是生的完满结局”,两者都一样是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过程,没有人是可以例外的。重要的是,“生”之后到“死”之前,人们在此过程中是如何活著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从容面对生命
一个人从年幼到老,生命似乎都被日常生活给牵拖著走。从小受教育不外是要“知书达理”,以及他日为报读好学校而拼出一个好成绩来。毕业成家后,辛勤工作不外是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被“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子女教育绳索给捆绑而动弹不得。当到了孔子说的六十耳顺,乃至七十从心所欲之年龄,却要开始面对病魔缠身的困境了。倘若一个不小心身子没照顾得当的话,可能也得提早赶到孟婆那里喝汤报到去。
所以,我们应从容面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更要珍惜身边一切短暂的美好。从容,并不代表生活态度可以懒散,凡事得积极去做,尽人事听天命努力把该做的事完成。而珍惜,则不代表我们可贪婪地不必付出,却把美好事物占为己有。我们要珍惜与亲友之间得之不易的情感与缘分,以及身边的人、事、物。这珍惜,是需承诺与付出的,林林总总,言之不尽。
最近“废死”和“反废死”的问题在坊间引起极大的争议,众说纷纭产生了相当大的激荡,大家都十分关注人生的最后终点站、该不该死这一回事。但不论是赞成或是反对,双方肯定从来都没有死过,故不具死亡的实务经验来讨论它,充其量各造仅是纸上谈兵而已。但猝然失去身边心爱的人有这方面经历者,却比比皆是。除了考量“死刑”的执行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及警世教育性,我们或许也可以探讨一下死囚一旦正法后,其给死刑犯家人朋友带来失去亲友心灵伤害之巨大影响。
“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可以很远,也可以很近,胥视人们如何在这之间,看待生命是否轻如鸿毛,还是重如泰山了。所以说,人生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千里跬步之中我等皆须战兢慎重,凡事对得起正义与天地良心才是。
冀希走到我们生命终点之际,情况会是你笑,而身边的人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