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份考卷,设定标准答案,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后算出精准的分数,是最简洁有效率的评量方式,也是考试的目的。
只是在过去长期的刻板化考试,以及僵化的学校系统影响下,很遗憾的考试的评量功能不再重要,本来是评量教学成效的考试反客为主的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底59分跟60分的差异在哪里,也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为何80分不算好,一定要到90分才能够被肯定。
追根究底,就是整个社会倾向攀比的形态,而攀比的结果也造成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获得乐趣,让其丧失学习的热忱,这些都是近年来对于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
废除考试是教育制度上一个很大的转变,接受这个变革必要有一个前提: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全科都有特定成绩才是有效学习。
学习情况因人而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韩愈《师说的》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学习的成效先后有别,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科目掌握上会有速度和程度的差异,其背后的精神是相信每个个人都是独特的,应该尊重个别的学习状况,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特定的时间有相同的学习成效,必须要尊重其中的差异,才能够确保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忱不被扼杀。
学生的时间被塞满,做不完的作业(华小作业簿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有考试题型)、补不完的习也是考试主导教学的恶果。在时间被塞满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去沉淀在学校所学,只能够将来不及理解的内容囫囵吞枣的往脑中背,混混沌沌度过整个学习生涯,无法把所学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如此一来也谈不上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的好恶,在各种重大选择前面,往往只有跟随师长们的建议前进,前半辈子几乎所有重大的决定都不是自己的决策,后半辈子如何处理各种选择?
取消考试,少了分数压力后,课程结构需要调整,没有考试的穿插,上课时间将会比过去多,孩子也不再需要到补习班去追赶分数。多了这些过去因为考试占据的时间,家长应该带领孩子去阅读自己有兴趣的书籍,引导孩子去思考沉淀,塑造其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建立他们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虽说不上找到其天命,但至少能够让他们多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放下平头式的考试评估,回归尊重个别差异,赋予沉淀和探索的时间,建立自己的生命观,才是教育的根本。2011年小学新标准课程(KSSR)的实行以来,教育部酝酿废除考试已经多年,至此决定明年废除小学三年级及之前的考试重要的一大步,希望教育部能够早日将其完整的配套公布,赢得更多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