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马来西亚华教这条路,走了近200年,华教之道,走的人多了,也似乎越走越宽敞。
早期的华教,华裔先辈从中国南来,筚路蓝缕、艰苦求存,大概只为了后裔能读懂“之乎者也”的孔孟之道,足矣。教育,无非就是为了“读一点圣贤书”,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时移势转,新学堂的设立,让华教也必须与时并进,开始了数理语文的学习等,也逐步需要引进世界的历史和地理,让孩子们了解广阔的世界以及浩瀚的宇宙知识。
英殖民时代及马来亚单元思维的政权对华文教育的打压和猜忌,让华裔群体更凝聚起一股力量,坚持要将华教之路,走得健稳、走得踏实。
早期的华教工作者,不仅保有“华教职业观”,更坚守“华教志业”,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大家都为了“华教大业”,尽心尽力,牺牲奉献在所不惜。基于这种精神的感召,让华教工作者前赴后继,即便华教事业历经难关,也都能顺利度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华教人士的座右铭,任何有形无形的打压和迫害,大家皆能勇于面对。
如今,1298所华小、61所独中、81所国民型中学、三所华社民办大学学院的存在,已经踏踏实实的将华教之路,铺成开来了。
随著我国华文教育的普及,以及中国的强势崛起,让华文的经济价值升高,因此,大马华文教育这条路,应该可以走得更加茁壮和稳健。那么,我们需要问的是:华教的未来挑战又是什么呢?
办学动机变得复杂
华教事业看起来已经稳健发展之际,然而,其发展危机也悄悄潜伏在华教组织以及华校内。华教工作者的地位和名望有所提升,因此,参与办校及办学者的目的和动机,开始变得复杂和不单纯。
当参与华教办校,不再是“艰苦、牺牲、受打压”的工作,而是可以带来虚名私利的机会时,华教大业将变成“廉价及令人鄙视”。
当参与华教办学,不再是“传承和发扬文化、心念孩子受教权益”的工作,而是在乎薪金待遇福利和工作时数时,华教志业将变得“虚幻和苍白无力”。
华教事业需要“职业、志业”,更需要“专业及道业”。华教未来最大的挑战即在于参与办校及办学者,缺乏志业、专业及道业精神,让华教工作降格为各行业的其中一项,令人不胜唏嘘。
华教之道,崇高神圣,原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成了康庄大道。祈愿华教人士寻回初心,华教领导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不为名利,共同发展华教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