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某部长级大官清明节到母亲坟上扫墓。官方发给媒体的新闻稿是这么写的“某某部长赴某某山扫其母之墓”。不知是否蓄意还是无意,有一份小报将句中文言文“其母之”翻译成“他妈的”,而成了“某某部长赴某某山扫他妈的墓”。要知道“其母之”乃文言文,“他妈的”为白话文,两者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这则新闻的内容事实。可是,在这句话的语境之中,二者所表达的内心意思,却有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他妈的”三个字乃妇孺皆知的粗口。据说该长官平日甚不得人心,故新闻标题一出,人们无不莞尔称快,而长官虽气急败坏却拿该报馆编辑没办法。因为该报章标题虽显得似乎粗俗不够文雅,但在文法上,却一点错误都没有。
有道是剑锋再利,杀伤力远不及笔锋,这道理一点不假,现今社会又有谁敢言“百无一用是书生”?清乾隆时期大学士纪晓岚为人幽默机智,往往对刁难话语都能很技巧风趣的化解之。话说有一回进宫面圣时,受一交情不错的太监故意为难拦驾,非得说个故事否则不得放行。于是乎纪晓岚说道:“从前有一个太监”,至此顿了一下却不说了。太监纳闷问道:“下面呢?”这时纪晓岚笑说:“下面没有了。”该太监自觉无趣只好讪讪放行。
网络沦谩骂平台
又有一回,当纪晓岚年轻时刚考上状元晋身翰林,一位年长掌管翰林院有学问的太监想揶揄他,出了个上联要他对下联:“小翰林,穿冬服,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内容是以“春夏秋冬”为作对子的要求。年轻的纪晓岚很快的便回道:“老总管,生南方,长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以“东南西北”回应之。老太监因而吃了一记闷棍。
最近频见网络上充斥著许多网络流氓,成天为某些大小议题叫嚣不止。也有一些年轻网民在彼此叫劲时,连对方祖上各种名称都派上用场,语气粗不堪入耳,令人觉得非常恶心。网络原本是很好的交流与论事平台,怎就成了一个谩骂场所,令人退避三舍?就算要嘲讽对方,也该选个令旁观者会心一笑方式,不是很好吗?我常对身边年轻的朋友说,骂人最高的境界,就是你提出“一加一”的演算方式,那个结果“二”,则由对方来回答,自己不必说出来。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智慧。其言语上虽尖酸也有一定的雅度,其“杀伤力”更强,可让另一方无言以对。以上纪晓岚的韵事,虽说很可能是电影环节的虚拟脚本,但其本身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大选将届,不论是敌对阵营,抑或“锅里反”的自相残杀,虽说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大时代,但还是很希望大家都能沉得住气,把各自理念平呼直述阐清说个明白。别为了要“征服”对手,采用了终极手段,以最不堪入目的字眼攻击对手,导致龌龊了整个网页,真理越辩越远。若真忍不住来劲了,不妨考虑引用类似“其母之”这种较为优雅的字眼。
一加一,等于二由对方自己演算,借此提升吵架的水平以证明咱们大马人,骂的可以比唱的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