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多含褒义,形容孔夫子为人非常的专心努力做每一件事情,而且常因快乐而忘却了忧愁,干劲十足。不知不觉中,上了年纪仍不自觉。
但从贬义角度去诠释,人在生活中,也常会有这么一回事:废寝忘食。一旦忙起来,有时候还真会忘了睡觉、吃东西,此因全神贯注做一样事情使然。为何如此?盖因人的大脑,掌控著身体各个器官部位的活动。这就像作战部队一样,总司令为了执行自己的主观作战策略,往往忽略了其麾下各战斗单位的安危处境,一意孤行,最后必导致人员之严重伤亡,甚至全军覆没。人的生理运行法则,犹如军纪一样,头脑就是总司令,其指令违抗不得,因而身体各个器官常为此而操劳过度惹出健康问题。
乐以忘忧呢,则是一旦惹上吃喝玩乐之恶习,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常导致放纵过度,为此忽略了生活与工作上的种种忧虑。一旦由奢入俭难导致生活潦倒,个人或家庭生计便出现大问题,连带的拖累了家人与自己过著穷困的日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上了年纪后悔已是百年之身了。
所以我们宜取其中庸,工作时该努力的地方便要全力以赴,把事情办好;该休息的时候,便要好好把心境放空,稍作歇憩以期能走更长远之路。有道是,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喜”的快乐指的是心理上的一种舒畅感觉。而“乐”则包括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快乐。而生理上的快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但不可纵欲而导致失控,最后乐极生悲损人害己。
孔丘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随著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水平也应当逐步提升:三十岁立下人生目标,四十岁凡事不会迷惑,五十则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何在,六十的时候已能遇事不与人争,到了七十古稀之年,则能在不超越规矩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心理上的主观意识,若能与行为法则融合,则已臻最高之境界了。
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璧也不可能毫无瑕疵。但一切随著年龄的增加,人的改变,应该是朝著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人生经验、行为操守,必须与礼相符,以德为本。如此到了晚年,才能含饴弄孙,过著有意义的快乐日子,这始是人道。
这种“不知老之将至”,才会有人生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