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化是指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普遍出现的现象,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地缘辽阔的美国大都市区的扩展,更多地表现在居住区往郊区外迁,而其他发达国家则是以工业外迁为其郊区化的特征。
美国在20世纪伊始出现人口郊区化运动,人口、工业和商业活动都向中心城市周边地区扩散,郊区现已成为美国白人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繁荣区。而黑人及其他贫困人口却不断涌入中心城市,填补了白人离去的空缺。中心城市沦为了人口拥挤、房屋破败及经济萧条的黑人聚集区──“中心城市隔都化”(ghettoization)。
中心城市的隔都化已经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由于白人的敌意与抵制,生活在这里的黑人无法摆脱隔都区的破败萧条与贫困失意,外劳只获得很少的工资,使这些外劳丧失了争取更美好的生活。有些面对贫困和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于是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反社会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失望和对社会的种种不满,而这些行为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反而加强了这种分裂。
应对市区重新规划
马来西亚自从独立以来,大力发展工业,许多在乡村居住的人开始往大城市迁移。
80年代开始,政府为了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不再把重心放在公共交通的发展上。制造业的衰退、企业外迁、蓝领职业的郊区化及服务行业的兴起,马来西亚大城市经济转型的结果使得很多生产活动郊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由商品生产工业转向服务业。
外劳的大量涌入占据了许多服务业和本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中心地带,减少了许多通勤的麻烦。许多居住在市区的本地人(主要是华人)都搬到郊区居住,使得外劳能够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许多早期留下的住宅成为他们居住的地点,但是那些住宅也衍生出了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从美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马来西亚政府应该对市区重新规划和建设,一些政府住宅和非法木屋区要重新规划与整理,加强当地的治安。市区的堵车问题不应该以建设收费站和调高过路费来解决问题,而是增加更多的公共巴士穿行和公共巴士路线,鼓励人们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也不应在此时增加马来西亚公共交通的费用。
在吉隆坡,以至巴生河流域,当局应该以捷运为长距离载客,公共巴士为短距离载客为主导,才能减缓更多公共巴士往市区挤的问题。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巴生河流域和吉隆坡,将会形成另一个中产阶级与中下阶级严重分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