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袭击,爆炸与枪击的火花点燃全世界化悲愤为力量,号召全人类反恐的三色明灯。这是人性光明正面的激励与挥发。
偏偏这个时候会有酸民说些无知酸语,什么“中东难民也很可怜,很多国家也遭受到恐袭!为何只为法国伤心?”
是的,仅在这两个月,世界多处都发生多宗恐怖袭击,比如黎巴嫩发生连环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火车站发生严重爆炸案,青年党突袭肯亚加里萨大学。每一宗都让人心碎。
各地其实也有各种仪式及活动哀悼死者。但是酸民要酸,我们姑且奉陪,酸回他们。
按理说,恐怖袭击,无论死几条人命,都是无限大的悲伤。一条人命是无限悲伤,一百条人命是100倍的无限悲伤。为什么只为法国流泪?应该为任何有灾难的地方悲伤。
按理是那么说。但按情呢?人情最复杂。为什么我们为法国感受更深?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到处是人,不认识的人死了,你或许为他的遭遇慨叹,或许不会;但是认识的人死了,你会伤感;朋友死了,你会伤心;亲戚死了,你会流泪;夫妻父母死了你会痛不欲生。
我们和法国的关系,和我们与黎巴嫩、土耳其安卡拉的关系,根本上就存在著亲疏之别。
法国的文化、哲学、艺术、文学、建筑,乃至饮食等深厚的软实力,几百年来一直都深深影响著欧洲。而我们要面对现实,晚清以来,欧美西洋文化一直主导全球大部分人类生活与思想。
虽然肤色不同地域遥远,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文化上,吸的却是法国及欧美各国的奶水。法国的自由及浪漫主义,深刻地与我们的价值观契合。在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对法国有著亲人般的情感。
这个时候说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笛卡尔、安德烈.格鲁克斯曼,对一般人可能是太高不可攀的殿堂,但是说法国香水香槟包包名牌时装,你心动了一下吧?
等于说,我们生活点滴中都和法国各层次文化都有肌肤之亲,情感的反应当然有分别。
于是法国某程度上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对于法国的袭击,等于它像征的各种思想,文化的袭击,也是雕塑我们甚至渗入我们成为我们一部分的,都被袭击。这也是为何我们会更为法国悲伤,却是理所当然的。
酸民却傻乎乎地地,拿这里死多少,那里死更多来衡量轻重,质疑人们厚此薄彼,等于在你熟悉的朋友,家人,老师被恐袭遇难时,要你不要过分伤心,反而要你应该连千里之外三不识七的张三李四的苦难都同声一哭,才不叫虚伪。这时你是完全有理由对他大喝一声:滚!
能够为众生苦难而悲伤,那是大爱;但只为认识的深交的亲属的人悲痛,是人之常情。
倒是趁机会消费课题,在一旁酸言酸语的,真的是全球恐怖袭击那么多人死却不见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