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一言难尽;学者著手研究,应当小心翼翼,才能有所精确发现。否则,恐怕就会倒因为果,甚至模糊了实际的焦点,误判了寄生关系(spurious relationship)。
那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经常食用饮食中心以棕榈油烹煮的食物,罹患心脏病以及相关疾病死亡的风险,将比一般人高出6%;是不是也是如此?
当然,棕榈油所含的饱和脂肪,确比橄榄油和葵花籽油较多;因为这样,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坏胆固醇量也随之增多,堆积血管,造成动脉硬化。
《东方日报》所引的这则新闻,另有这一段说明:新加坡市面超过90%的餐馆、小贩中心和其他餐饮业者,使用多半是饱和脂肪含量介于45%至50%的棕榈油,油炸食物,犹是如此。
据此审思,读者当可领会,关键之处,恐怕未必是出自棕榈油,而是在于食物本身。本来嘛,餐饮的煮食,诸如油炸,本来就是油腻的多,不知研究如何排除这个因素?
而且,新加坡居民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和饱和脂肪,其中一个主要来源虽是食油;但是,此外,想必也有来自食油以外的食物。认识这点,不知怎样断定棕榈油的6%作用?
说实在话,开展这般的调查,按常识想,确是困难重重的。何况,研究本身不是封闭的,外因不能加以控制;一部分还是参照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所得出的结论。
尽管这样,新闻说:国大发现,部分研究乃由企业提供资金,结论有所偏差,或是实验所用的棕榈油量很少,兼用花生油对比,导致成果不能凸显棕榈油的弊害。延此推想,国大的研究员所得的新知,是不是因为餐厅所用的棕榈油量较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