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有位老师退休了。欢送会上,许多同学泣不成声,包括她的好友某某。我问她是否也哭了,她表示“泪流在心头”。哦?那位老师教过你们?没有,她回答。
后来发现,许多不曾与老师直接接触的同学,在未有师生bonding的前提下,都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小学生的柔情变了科技,触屏既有反应。说是廉价吧,它又不是。说是人性的弱点,那未免太泛滥了。
想起那个Hallmark贺卡的时代,一张画卡,片言只语,图画温馨,生日、道别、念想、祝贺都好,贺卡最容易打动人心,董桥称之为“印刷的柔情”。
当年柔情虽大量复制,但同样一张卡,怎么个送法,因人而异。卡片虽印上精心设计的字句,但消费者总会在卡片空白处,用原子笔写下个人的心思,绘一朵花、一颗心,使得每一张复制的产品都具有个人色彩。收到用心思写的卡片,会安慰一点,彼此感情就好一点,关系好一点,人生就美好一点。那个时候的柔情有节制,所以可以为了一张卡高兴很多天,几十年后还收在抽屉里。
后来马币兑换率渐渐下跌,大家舍不得掏钱买进口卡片,只好退而求其次,买本地出品的Memory Lane贺卡了。无论画面或字句,与Hallmark品牌相比之下,都差了一截。毕竟,要用文字及图画打动人心,讲究创意及文采,卡的意义受经济影响而逐渐褪色。
如今Hallmark卖电子卡了,无奈电子卡也嫌过气。人的感情变成程式设定的表情符号(emoticon),简化成只有这些,没有其他。柔情被消费了这些年,已经无需太多前戏,省了卡片上用心构思的字语,只稍躺在沙发上看个韩剧,一触即发,泪流满面。
柔情最viral了,一个人流泪,十个人跟著流。营造气氛再容易不过,如小学生的欢送会,恰似黄潮的海阔天空,好比星云法师的弘法大会,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众人在歌声中诵经声中相互感染,所以感动流泪,从未意识是自己感动了自己,反正浸淫在情绪中,就允许感性超越理性,哭得好痛快、好舒服、好荒谬。
发泄感情已成了人们的鸦片,抽啊抽啊,要说句清醒的梦话也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