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伊斯兰党署理主席职的莫哈末沙布,近日以伊党夺下登嘉楼和吉兰丹州政权的经验,来强调结盟的重要性。除了拉票至于,亦能为让那些冲昏头的党内激进分子上一门面对政治现实的课程。
确实,伊斯兰党在90年代的壮大,并有机会在东马东山再起,若不与其他在野党形成联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先后有东姑拉沙里领导的46精神党,以及安华领导的烈火莫熄运动的马来人“反风”作为领头羊,伊党作为推波助澜与助阵的角色,为自身赢获了不少等价甚至更盛大的回馈。
试想,46精神党由于无法赢得更多支持率来对抗巫统,在1995年大选后就关门大吉;反而与其组成“回阵”的伊党在1990年合作夺回了丹州政权,1995年后一直执政至今日。1998年烈火莫熄运动中,伊党作为配合者占尽了便宜,随后组成“替阵”在大选中又夺得登州政权,并再度于东、北马打下稳固的基础。
伊党貌合神离
政党之所以结盟(coalition),是因为在多党制的状态下,各政党都各拥其支持率而导致选举结果过于松散而无法形成一定多数。故此以夺权作为目标,志同道合甚至仅有共识者的政党会结盟来抗衡执政党。除了左翼的社阵,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在野结盟都倾向于否决国阵三分之二的制衡模式,直到2008年大选后民联的结盟以“改朝换代”作为目的,以求能取代强大的国阵联合政府。
但以种种的迹象看来,民联三党的合作就临时的选举结盟,能寻求更多合作的只有公正党和行动党,而主张政教合一的伊党则显得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霹雳州政权被国阵算计夺还、吉打州政权沦陷,无一不与软弱的结盟关系有关;而如今仅限的槟州、雪州、丹州政权,除了雪州较为均衡外,其馀两州基本处在一党领导局面。
两阵线互相制衡
国阵虽说是13个政党所合组的联盟和政府,但马首是瞻的老大哥是巫统,国阵的任何施政与协商问题,都须经由巫统的讨论和决定。莫怪乎巫统常被批评为“一党独大”,其实是一党在联盟中独大,若依照我国的多元族群背景之现实,巫统没有结盟亦难继续当权执政。所以大马没有所谓两党制,只有独特的两线制,就是两个分属不同“阵线”的政党结盟相互制衡与监督,而在野联盟则欲求赢得执政的机会。
现今而言,伊党的偏激路线已让民联的传统支持者倍感失望,在来届大选中唯恐将对民联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一向采取弃保策略的行动党,只想保全自己而往往不顾民联三党是否尚存协商与合作的空间。两线制真的只是政党欺骗人民的宣传吗?人们委托予民联的希望和展望真的落空了吗?
不过,政党结盟分分合合乃属正常之事,若民联所能发挥的仅是选举结盟的功效,那么其存在亦仅限于教训和监督执政党,只能满足“反对党”角色;吊诡的是,他们各自却掌有三州政权,亦扮演著执政党的地位。民联要瓦解,谈何容易,问过选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