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说人红真好,只要得民心,领导人可带举国人民“去荷兰”,还继续获得歌功颂德,当神来拜。说远一点,那位曾经带几千万同胞饿死的伟大领导人,现在不是依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神吗?其语录如同圣经般被推崇。
说近一点,新上任人气爆灯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因为内湖保护区开发案而批评慈济,结果连这个功德无量,助人救灾无数的团体一样遭到不少台湾民众的乱箭抨击。
台湾《联合报》的一篇社论说的很中肯,认同慈济这些年海内外救苦救难,被完全丑化并不公平。不过,建议慈济视这次批评为警讯,放弃不断扩张的野心,回归慈悲济世的本愿。
文中也提到“作为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慈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外界不应任意诋毁。而作为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宗教组织,慈济自己也有必要以更现代化、透明化的手法来经营它的事业,过于简略的财务报告,或过度诉诸道德高调的投资,恐怕难符社会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慈济必须改变其不断投资、不断开发、不断追求最大的策略,回归它大爱济世的初衷,那才是最终立足之地。毕竟,谁愿意看到慈济变成一个社会事业的大批发公司?”也是值得关注的论点。
笔者在数年前参加过一次慈济的实业家生活营,当时随团到台湾体验及了解慈济总部及发源地的运作与实况,委实是非常感动的一次经验。除了各种济世善举,当时慈济真的并没有在强调在弘扬佛法这一件事上。
整个行程及活动环节当中,只有非常非常小次数是涉及佛教礼仪,但都会事先通知非佛教徒可以无需跟随,而志工当中也不乏他教人士。
所以我们对慈济的印象很鲜明,那就是一个致力行善助人,环保救世的慈善机构,而非宗教团体。因此以对宗教团体的要求来投映慈济,个人是觉得略有不妥。
慈善机构的确无需追求最大化,不应该变成社会事业的大批发公司,但是若不投资不开发,那岂不又是一个不事生产,只是拿他人资源行善的“资源聚散中心”?
其实说穿了,还不是因为这是个反建制的时代。谁大谁倒霉。政体是这样,企业是这样,连慈善机构都这样,都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躲在萤幕后做键盘上的战士很容易,顶著烈日冒著风险出去赈灾的人难当。我相信受过慈济恩惠与济助的受惠者,绝对比批评慈济的人多。所以祝福也相信慈济会安然渡过这次的风波。
当然,我们也乐见一个经过波浪而更见完整及周全的慈济,在这个天灾人祸的世界继续点燃温暖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