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来以〈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为题的电邮,写“两弹元勋”邓稼先、许鹿希夫妇聚少离多的一生。
邓稼先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者杨振宁的同乡,西南联大同期毕业生;1945年,两人领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同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同住一宿舍,情同兄弟。
1950年8月,双双考取博士学位后,两人却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邓稼先积极响应“回来建设祖国”的感召,毅然决定立即回国,把所学奉献祖国,杨振宁选择留在繁华的美国。
回国不久,邓稼先投入制造尖端武器第一线,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在物质条件极其匮缺环境下排除万难,在茫茫戈壁沙漠,领导一批杰出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与制造了原子弹与氢弹。
邓稼先的功勋,在于带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自信,使中华民族傲然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落后,工作人员防护设备简陋。某一次氢弹试验,射出一颗没有爆炸的哑弹。邓稼先身先士卒,说:“我是总指挥”,只身走进实验场检验。他因这一次“冒险”身受过多核辐射,患上癌症,1986年7月29日病逝北京,终年62岁,英年早逝。
为了褒扬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做出的贡献,1999年,中国政府追授“两弹一星”勋章予邓稼先;由于他最突出的表现在核武器领域,又被称为“两弹元勋”,都是科学家至高荣誉。
为国舍弃个人幸福
邓稼先是在1958年接受钱三强邀请,到荒凉的戈壁沙漠进行核武器试验。那一年,是他与医学博士许鹿希结婚第5年。邓稼先改换工作后,两人进入聚少离多的寂寞人生。核武器研究是绝顶国防机密,保密性质太强了,不许吐露丝毫讯息,最亲密的枕边人也不例外。
许鹿希在回忆文章说:做了决定当晚,邓稼先辗转难眠,问了几次,只知道要调到新工作单位;要单位名称地址,都不得要领。问多了,邓稼先坐起来,拉著她的手说:“这件事做好了,一生都会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全世界,许鹿希才隐约知道丈夫是在做什么了。
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杨振宁以美国特使身份访问中国,开出的会见人名单第一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急召邓稼先回京。那一天,也是离别13年后,夫妻二人第一次见面。生离死别,悠悠28载,夫妻二人仅有的几次见面机会,邓稼先都是来去匆匆。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罹患直肠癌末期之后,回到北京住院治疗,夫妻二人的手才得以紧紧握在一起。
“留在美国的杨振宁虽然取得瞩目的学术成就,毕竟只是如牛顿所言,站在前人肩膀上摘了一粒苹果;邓稼先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也取得丰硕成果。生前默默无闻的邓稼先为中华民族复兴立下不朽功勋,盖棺论定,站在历史的高度,邓稼先是崇高的。”这是对邓稼先的最好评价。
杨振宁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劝他回国效力,他不但以国内物理水平太低回拒,还劝邓稼先到美国发展;改革开放,中国好起来了,杨振宁才决定回国“报效”,晚年还不甘寂寞,娶了“上帝赐给的最后一个礼物”。
中国能在重重围堵与百废待举、一穷二白困境中脱颖而出,成核强国,综合国力举世瞩目,就是有无数邓稼先这样的人才,充分发挥爱国情操,默默做出奉献。“不喜欢政府,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叫嚣不绝的国度,留不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