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校读书,是为了学语文还是学知识?答案应是两者皆是。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优先顺序与主次之分。
在学前与小学阶段,应是学语文为主,学广义的知识,如德、智、体、群、美、技为辅。之所以,语文是学习的必要工具,也是人类藉以思考、理解与判断事物的必要手段。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主因便在于人类,懂得创造与运用语文,及各类工具,进而扩展了人类的潜能。职是之故,语文能力,与人的能力与成就的大小息息相关。
除了工具性价值,外语文也具有感情、审美、心理等作用,如所谓的语文为一民族的灵魂。也因为如此,联合国还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大力鼓吹,推动诸如《国际母语日》、《文化多样性宣言》等,以便更明确地维护与促进多元文化与语言。与此同时,自197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运动也日趋声势浩大。遗憾的是,做为一个多元文化、语言、宗教的大马,并不充分珍惜与善用这个珍贵资源,执政中央的政权集团中,依然有人虚伪地在口头上说尊重大马的多元文化事实;可实际行动,却力图把多元化为一元,用国民团结的口号,行反团结之实。实为大马的国门不幸!珍惜多元文化资产的公民,必须群起坚拒这一反基本人权、反公民权利的反潮流的反动行径。
要有效护卫与发挥大马的多元文化、语文资产与潜能,有道义观的人,首须坚持母语教育的延续与发展,不可让居心不良者,借教育改革之名,行反多元的不良行径。本来,教育应回归教育,就教育论教育,可我国的一些执政精英虽已是少数政权政府,却依然一贯地、威权地、居高临下地,一意孤行实行其单一源流化、国小化多元源流学校的最终目标。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搞教育者,竟然缺乏将心比心的同理心,只顾把自己的语文强加于人,完全不顾其他族群的权利与感受,只能说是欺人太甚,目中无民,完全是种我主你异的封建专制表现,而借机行事更令中央公信力大降,不得人心。长期以来,非马来族早已本著尊重马来语(国语),巩固本族语(母语)的原则,来经营多源流教育,才难能可贵地保住了我国的多元文化、语言的遗产。整体而言,新生代非马来族已可以用马来语来与马来族进行日常沟通;更在整体教育成绩上,不输给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学校。进而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具多元性、竞争性、比较性,为各族家长提供了健康多元的选择,也让我国更富创意与竞争力,而不至于同质化而沦陷。
按常理说,有远见与有度量的执政者,应对此感到欣慰与骄傲,可偏偏就有国语族群主义的政客,要借教改之名,来统一化这个多元格局。其实,作为多元族群的国家,中央政府不仅应该珍惜多源流教育,更应开放政权,把教育权下放到州与地方政府,以便教育更能灵活地因地因族制定,也更能提高全民素质。此处也反映出,一些执政精英根本分不清,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是有所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