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丹的督江古(Tok Janggut)反英的事迹,确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大悲剧。起义失败,督江古宁死不屈,不肯降英。Wiki的条目言:英军烧掉他的老家,也把追随者的家园付诸一把火。
刀剑和枪炮,军情分明,结局自见。死了,他在尸体在吉兰丹哥打峇鲁和巴西富地两地巡回展出示众,昭显军威。此事非虚,www.kelantan.gov.my的网页展示那一张倒吊督江古的照片,正是确凿的证据。
这还不算,柯林·亚伯拉罕博士的《改变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关键时刻:透视合艾和平协议》(八打灵:SIRD;2011)援引的资料说,苏丹接受英国参政司的建议,拒绝宽恕揭竿而起的督江古。(页21)
结果,当初打著圣战(Jihad)旗号的督江古,沦为叛徒和逆贼(pemberontakan dan penderhakaan)。他的遗体,据说是“死无全尸”;非一般的下葬之道,明显背离了伊斯兰的教义。不管苏丹和英军当初旨为什么,那一套有有悖常理的做法嘛,显然不合东方传统价值观。纵然督江古是个谋反朝廷,违抗圣旨的叛军首领,他的尸首,也不当这样处理。
所以,督江古之事过后激起一发不可收拾的民愤,是不难理解的。难得的是,遵奉宽恕之道,我们一律既往不咎。第二次世界战之后,英军U转,半岛这一扇大门,再一次欢迎曾经落荒而逃的他们光临。
柯林书里,重提了1946年2月15日的那一场血案:一群人聚集柔佛拉美士聆听一位前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演说,英军公然开火,残害15人。不久,因为公众为此示威,又杀五人。(页143)
类似案例,罄竹难书,余不一一。虽然如此,来自英国的老兵这些年月旧地重游,一个个宾至如归。吾国处世的标准到底何在?督江古九泉之下思之,一定要对陈平那样的抗英同道相视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