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1日,时任马共总书记陈平宣布马来亚共产党第十支队成立,其当时支队的组织规模已经达到500人之多,是马共唯一一支全部由马来人组成的支队。在成立仪式上,阿都拉西迪为政治部主任,瓦希安努亚为司令员,慕沙阿莫为政委。
1953年,随著马共战略性的撤退到泰南。第十支队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彭亨州的淡马鲁,一部分往马泰边境撤离,开始了一年4个月的艰难长征,这支部队由60人组成,被命名为汉惹拔部队。
整个长征的途中,队员们面对了很多困难。当粮食缺乏的时候,他们就以野菜、椰树心、捕鱼和森林中的动物充饥。幸好慢慢的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开始接触森林中的原著民,热心的原著民给他们提供高粱和其他农作物。
但在长征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政府军的袭击。最大一次袭击是在1954年7月8日,当时殖民政府派出55架战机,来回轰炸第十支队驻扎的森林地区,不过在阿都拉西迪的带领下,队员迅速撤出。
历经艰险,他们终于在1954年10月7日到达泰国的哈腊村。到达之后,第十支队的主要领导,阿都拉西迪、拉昔迈丁和慕沙阿莫立刻动身去勿洞与陈平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开展边境工作。当时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严守纪律,遵从秩序,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所以第十支队的队员们一步一步地展开在边境的工作。例如:帮助群众在屋后栽种蔬菜,饲养家禽;帮助当地的村民建祈祷市回教堂,以及成立村民协会;而且每次队员从森林里出来,都会给村民们带些村民需要的森林里的产物,如:藤、树根、水果等。慢慢的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信任。
时间到了1955年12月28、29和30日,马共和马来亚政府举行了华玲谈判,由于马共提出“给予马共合法的地位”的要求,东姑难以答应,最终谈判失败。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当时出席谈判的马共代表有总书记陈平,中委拉昔迈丁和宣传局主任陈田。拉昔迈丁的出席也表示了马共也有马来党员和支持者。
华玲谈判失败后,第十支队继续积极的投入党内的各项工作。如建立党校,开办列宁学校,政治军事学校等,以培养新的党员和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军事技能。
同时他们也展开地下工作,进入1980年代,第十支队的地下工作已经遍布马来西亚各地,其中涉及的人包括:公务员、军人、警察,在野党领袖和党员以及来自各阶层的马来人。在地下工作期间,他们也先后成立了两个党,分别是马来亚伊斯兰兄弟党和马来亚马来国民革命党。
在此期间,第十支队不断受到泰国和马来西亚军队的联合攻击,不过无论政府军怎样强大,都没有把这支顽强的部队打垮,依然按部就班的做著他们的各项工作。
1989年12月2日,马共和马来西亚政府以及泰国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签署了合艾和平协议。代表马共签署条约的有马共总书记陈平,以及阿都拉西迪和拉昔迈丁。
第十支队,一个由马来党员组成的马共队伍,与其他民族的解放战士一起进行了长达41年的武装斗争,其中一名前第十支队的战士说:“我不后悔,我感到骄傲,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机会为对抗殖民政府而战。因为我们的斗争,英国才让我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