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的传承,是一体的:没有华小的香火,就没有中学的华文。没有中学的华文,则何来大专的科系?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师资的培训,如果捉襟见肘,中学和小学的教学,自然因此随之遭殃。
吉隆坡教育局华文科前督学彭德生先生所说也是这个意思: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短缺日趋严重,国内开办的华文科母语班(POL)超过1000班,多达200至300个华文老师空缺急需填补。
关键在于:2002年推行的非大学资格教师大学师范课程(PKPG)2006年结束之后,教育部再没有著手培训国中华文师资,去岁完成依德里斯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系学士课程的42名毕业生,也被派往华小执教。
是的,年年月月割肉补疮之下,彭德生先生的预言,一语中的:“培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不解决,未来四五年情况会更严重。”中学如此,师训学院,何尝不是这样,讲师总是n年不足?
教育的规划,人才的培育,岂是这样?人口增长,可以估算。教育选项,已经预知。那么,按照比率,自可知道未来华小的学生比额,也可从中算及了中学和大学的变化。延此推开,参考了班级的密度,师生的比重,师资的离休,教育部总能知道华文老师“虽不中,亦不远”的所需总额,何致放任至斯,乃至华教的未来如坐针毡,悬念重重?
何况,教育的发扬光大,不仅是量,也在于资:这些年月,一个马来西亚的华文水平之自愧弗如,一早不在话下。新闻的报道,公文的译文,学校的通告,广告的文案,佶屈聱牙的文字,不知所云的造句,嗤之以鼻的书写,罄竹难书,一言难尽。
偏是国中华文科,仰赖的是POL老师,意思意思。1000班国中母语班,正如1000条输送中文的血管,一旦阻塞了,经年累月,恐怕还要造成华教的中风和华教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