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新村长大,在漫长的学校假期里,除了电视节目、在村子骑脚踏车或到同学的家玩耍外,阅读是最好消磨时间的管道。我居住的新村没有公共图书馆,也没有流动图书借阅服务。幸好小学有个小图书馆,允许学生借故事书回家阅读。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中国风的《二十四孝》、《西游记》;西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豌豆公主》和阿拉伯风味的《一千零一夜》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书陪伴我度过许多童年时光。阅读图书除了提升学校强调的所谓阅读和写作能力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小学生带来许多日常生活以外的世界拼图——有关历史、多元文化和想像的元素。
相比乡村的小孩,城市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都较少。他们常在补习和才艺班中度过童年。随著社会进展,现在的孩子在假日时,会跟随父母到购物商场消磨时间。因为商场有电影院、餐厅、溜冰场、保龄球馆、唱K、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在电子产品普及后,我们从家里的平面电视,或是人手一架Ipad,就可以得到各种资讯;也能从智能电话程式库里找到声色俱全的游戏来打发时间。
当然购物商场也有书局,智能电话和Ipad也有电子书。不过我们除了到消费为主的商场或是电子阅读外,其实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除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翻书”外,其实图书馆本身有自己的故事,是很好的生活与历史教材,例如在隆雪华堂后面公寓底层的“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
这座图书馆的前身是“吉隆坡民众图书馆”。吉隆坡在50年代并没有太多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这个地区的华裔人口一直增长,却没有一间公共的中文图书馆。在1954年4月26日,隆雪华堂第二任总理洪启读就在常务董事会议上,议决协同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在该会堂楼下的左边议事厅,设立“吉隆坡民众图书馆”。当天会议上,同时即席推举梁长龄、陈济谋、温典光为专员,负责筹划图书馆的设备及起草借书细则。
查阅雪华堂的会议记录,可以看到在同年4月之后,该堂一直持续讨论图书馆事宜,包括购书、设备、开放、会员及开幕。第一间以华文为主的图书馆获得雪华堂从公款中拨出5千元和第一任总理张郁才捐助1千元。在第三任总理李润添主政时期,该堂在1959年4月,开始讨论结束民众图书馆,惟会议记录没有图书馆脱离雪华堂的确切日期。吉隆坡民众图书馆过后注册成独立团体,搬迁到现今的馆址,继续服务地方读者。
当我们带孩子到图书馆时,他们除了阅读故事书来认识世界外,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这间图书馆的故事,像是成立图书馆的目的,或是涉及人物的故事(洪启读与张郁才)。我想这样的深切体验,可以让小孩也认识自己生长的社区,从阅读中了解地方/首都历史。图书馆就成为吸取知识与资讯的“生活空间”,而不是考试时温习的沉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