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应否调低车价?应否开放汽车市场?市场开放,会否导致进口车排挤国产车?政府应否让普腾国产车自生自灭?这些都是不少人在争论的课题。其实,这课题是应放在国家产业政策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ies(NIP)的框架里来讨论的。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设定某些产业目标,然后用行政、财政、货币、特殊支援等方式,来扶持某产业的综合政策。在经济学里,这是个富有争议性的课题,迄今尚无一致的定论。
在通常情况下,这政策较常见于急于现代化,特别是追逐赶超型工业化(Catch-up
Industrialization)的新兴国所采用。在发达国,则较多集中于,要否用公款挽救没落产业或企业,以免剧化失业率。大马虽非发达国,现阶段面对的,反而不是要否扶持新兴产业,而是像发达国一样,要否挽救濒危产业或企业。这反映出,大马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失败的,诸如大钢铁厂、水泥厂、汽车工业等。
就汽车工业言,大马若在1980年代时,便采取类似泰国的“借鸡生蛋”,也就是,引进多家全球性的厂商,让他们在国内设立生产据点,多元竞争的话;相信,今天大马的汽车工业,应是富有生机,也可大大地带动大马的工业化进程;只惜,当年的首相马哈迪坚持要走不自量力的国产车路线,且有意无意地要绕过(bypass)较具竞争力的华人企业,结果便形成了今日的困境。以市场换技术(Market for Technology)的构想不但没实现,反而因为了发展国产车,而忽略了公共交通系统。今天,大马的家债中,车贷便成了第二大债务,也是导致最多人破产的主因。如今,连国行也不知要否打压车市,可说进退失据。
反观泰国,不但产量已破百万,且有一半是供出口,为泰国创造了许多体面的就业机会,更发挥了颇大的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使泰国的工业实力超越大马。可以说,泰国是走对路线,而大马则因一意孤行,而陷入困境。这个政策应如何走下去,应依据以下原则来判断:
(一)理解汽车产业的性质与发展趋势,如这是个著重经济规模(Scale of Economy)的产业,若无一定的生产规模,是没有出头天的。因是之故,像大马这样的小国,它若不能走向国际,就注定没有竞争力──除非,它是一个国际汽车集团的一份子,如第二国产车。
(二)政策目标应是扶持产业,而非个别企业或个人。若个别厂商或个人无竞争力,就应让有能者取而代之,而不可没有时限地扶持下去。毕竟,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与其浪费在没有希望的项目上,不如把稀有资源投入更具生产性的项目中。
(三)救人而非产业或企业,也就是,若确定某一产业或企业已难以为继,就应把资源投在人力资源,如员工的再培训上,以便他们能成为更有贡献的就业人口,而非为了抑止失业而继续浪费资源。
(四)著重消费者的利益与选择。易言之,也是扩大其福利。在大马,由于最近开始,石油产品的进口额已超越出口额,补贴将难以为继,政府已是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