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政府及经济转型报告》,转型已取得成功,如贫穷率已从2009年的3.8%,下降到2012年的1.7%!家户月均收入,也已从2009年的4025令吉,升到2012年的5000令吉。人均收入,更从1957年的257美元,剧升到2012年的9970美元,剧增了4000%!依此类推,大马到2020年成为人均收入达到15000美元的高收入国目标,应是指日可待。
说到转型计划,依我看,政府转型计划,只能说徒有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如在权力集中方面,尤其是行政权独大方面,并没有实质变化,反而有进一步集中化的趋势。可以说,这是反民主自治的潮流的。
其实,政府转型,应以创新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转型目标,而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更一步的分权,让各州与地方政府部门等,有更多自主权,选择与尝试,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货真价实的分权,就难有真正的制度与政策的创新与实验,自也难有适时适需的公共服务。
就经济转型言,形式上的降低贫穷率,或增加家户月均收入、人均收入等,意义也不大,如虽说贫穷率已低到1.7%,可由于贫穷线(PLI)定得太低,即以家户为单位,一户月均收入为800令吉(西马763、沙巴1048、砂拉越912)。就大马的生活费而言,一户4.2人,800令吉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标准。
实则,根据统计局,在2009/10,大马每户月均支出为2,190令吉,其中,城镇为2,465,乡区为1,599令吉,贫穷线标准与支出相去大远。
有趣的是,政府分发的一马援助金,标准则是月均收入低于3,000令吉,而领取者竟高达417万户,占全国约630万户中的66%!同理,根据公积金局,在2012年,有85%的会员,其月均收入也低于3,000令吉,低于2,000的,也有约70%。可见,整体上言,大马人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有钱。
其实,若进行国际比较,会发现连发达国,如美国、德国与北欧诸的贫穷率,也个别高达约17%、9%与5-6%,大马怎么可能低至1.7%!
就人均与家户月均收入而言,也得看到,这是个穷人与富人加总起来平均化的数字,并不表示每户每人真有这个收入。
在大马,由于收入与财富分配状况欠佳,如基尼系数(Gini)在2004、2009与2012年,个别为0.462、0.441与0.43,均是在0.4以上的水平。
其中,在2009,土著、华人与印度裔的个别系数为0.440、0.425、0.424,也显示出,人数最多的土著,不平均的状况也最高。(见第10大马计划书)虽说,就月均收入水平而言,华人则较土著与印度裔为高,在2009年,个别为5,011、3,624与3,999令吉;惟土著的增长率,则高于华印族,在2004至2009年,个别为土著6.0%、华人2.5及印裔3.0%。若以中位数(Median),而非平均数(Mean)计算,也是土著增速最高。(从2004的1,858,增至2009的2,531令吉!)
从形式上的经济增长率来看,大马在2013年的增长率并不俗,高达5.6%,较新港台韩的1.3%到2%高得多,可从增长素质(Quality of Growth)的角度看,大马的增长素质欠佳,如农业、矿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个别增长率为0.8%、1.4%、4.8%与6.4%,可建筑业却高达18.5%!做为中高收入国,竟还那么依靠建筑业来推动增长,确也令人担心其可持续性。
若不能转靠高增值的服务业与制造业,来驱动增长,这个高收入国,也将是有形缺神的高收入国,它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债务与泡沫来驱动的。
此点,也可从节节上升的家户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中反映出来(80.5%的高占比)。名义GDP虽增加了约500亿令吉,联邦债务也同比地增加约500亿。这是个缺乏含金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