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站等车时,偶然瞥到顶上的公播电视正播放政府宣传短片,提醒民众如何揪出与举报可疑分子。短片浅显易懂。有位头带黑色棒球帽的男子,压低帽缘掩盖相貌。他手提一黑色行李袋,甫进车厢就将提袋放置座位底下。列车即将抵达下一站,男子提前起身欲下车。走没几步,坐在男子对面的年轻白领男乘客提醒他落下了行李。男子依旧快步向前,向后挥一挥手表示不是他的行李。经由字幕我们知道白领乘客心生怀疑,而这时镜头转向乘客们狐疑的神情,纷纷议论行李袋里是不是炸弹。一名女乘客见状立刻按警急通报铃,通知列车长有可疑分子。宣传的诉求很清楚:有恐怖分子、要警觉、要举报。就政令宣导而言,本片相当成功。
显然本片编剧很少看好莱坞的情报动作片。因为编剧没看过Mission Impossible,想在实际生活中成功防堵恐怖份子也是Mission Impossible。短片中那位可疑份子的行为举止无异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可谓自投罗网。
但本片岂止一处不合常理。宣传短片里的乘车时间显然非上下班尖峰时刻,因为车厢两排坐位中间没有堵著一道人墙。但看过好莱坞动作片都知道,恐怖分子要放炸弹的时候必会挑选人多拥挤处,如此才不会有人留意你的非法行为。再来,片中的可疑男子脸上就写著“我很可疑”。同样看过匪谍情报片的人也知道,凶手永远是看起来最不像凶手的那个人。而看起来像可疑分子的人,往往是第一个被牺牲的跑龙套角色。如果每次恐怖攻击都派出这么可疑的可疑分子来执行,想必行动往往胎死腹中吧。
除了低估乘客智商的角色设计以外,另一处不太贴近民情的地方是,鲜少有年轻上班族男性在搭地铁时会留意对面的乘客是谁与发生什么事,因为他应该忙著低头滑手机才是。他身边的安娣与其他乘客也应如是做。
更别说本片的角色设计依旧是符合著性别与阶级刻板印象,阳刚的恐怖分子与机警的白领阶级。女性则是从旁作为协助者的角色,通报列车人员。
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机,以往等车的无聊时间,已被line、whatsapp、facebook填满,还有人抬头留意电视上的宣传短片吗?我们姑且不论有无观众,若这部短片仅是成为茶余饭后的笑点,大家看看笑过也就罢了。
但真正的恐怖事件是不变的性别与阶级刻板印象一再被复制,甚至透过国家宣传短片,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对我们洗脑,渐渐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
而这样真正恐怖的可疑分子,多少人可以警觉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