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民社会运动,已成为大马的常态。各类有关选举改革、反公害、母语教育运动等层出不穷。显见,已有很大比例的大马人,已动了起来,进而加速了大马的民主化进程,与参与型民主的实现。
说起来,社会运动,也非新鲜事,早在1940年代后期,便有各类工会运动,自1950年代起,华教运动也已展开。惟当今的社会运动,则与往昔有不同之处。从学理上言,工运一般被视为旧型社会运动,而当代各类反公害、争取民权等运动,则多被划入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的范畴。自1970年代,新社会运动便颇流行于西方发达民主国,如德国的绿色运动与绿党(Green Party)的崛起。
就非西方发达国家言,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是新社会运动的强劲崛起期,之所以,冷战的结束加速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把各类长期受压抑的力量被释放出来。在大马,1998年年底的“烈火莫熄”(Reformasi)可说是个重要的契机。而近年来气势澎湃的社会运动,之所以能如此壮观,则与政党的强势参与有关。若否,它恐怕不会在这几年内,发展到这么壮观。只是,也应看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从性质上言,新社会运动是针对当权者,没有处理好某类事件、课题等,而出现的公民行动。可以说,是针对当权者而来的运动;若现在的在野党,没能处理好同类课题,也将可能成为日后的抗争对象。
为了帮助会员及公众人士,理解何谓社会运动,巴生老友会在12月2日星期天,邀请了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的主席廖国华,来谈有关社会运动,以便时常动员参与其盛的老友们,能对其有更一步的理解。
按照国华的解释,西方学者认为,理想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个由政府、市场(企业界)与人民(社群)构成的等边三角形,也就是三足鼎立。可事实上,则多是个权力与资源分配,多偏向政府,以及企业界的不对等三角形。尤有进者,在法治不彰,司法不独立与执法不严的国家,政府与企业间,常发生权钱交易,进而损及人民的不当行径。
在这种权力与资源分配与取得不对称的情况下,人民很易成为不当政策的牺牲品。是以,为了护卫人民的正当权益,必须有人敢站出来,领导与组织人民,把分散的,发不出力的力量,组织起来;只有有了组织与动员,才能成为有份量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进而对当权者施加压力。关键词就是带动领导、组织、动员及可持续性。
毕竟,当权者不会轻易妥协;因此,搞社会运动,就必须具有争一时,也争千秋的打算,而不是随性而为。就当前大马来说,社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跨族群性与跨阶级性,这与往昔的工运或学运很不一样。
即便是华教,目前也已把论述从护卫中华文化,转为护卫母语运动,以便增加其普世性及引起他族的共鸣与参与其盛。这个改变,应有助于壮大其声势与更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