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研究院,附近小吃店的老板竟还认得我,纷纷问我这几年去了哪里?我说去了新加坡,便问新加坡好还是台湾好?我说当然是台湾好呀,新加坡很小呢!不料她不信:有比台湾小吗?
我不知道台湾竟如此小看自己。台湾比新加坡大50倍好吗?
我认识的许多台湾人都对新加坡持正面的看法。我的老师说他在80年代初访新加坡时,看到全国林立的组屋,“觉得好高级”。很多人谈到他们对新加坡的“认识”,皆认为它是国际化的都会:进步繁华、效率惊人、政治清明、国民富庶、治安良好、环境整洁、待遇从优。没错,他们“看到”了新加坡政府最引以为豪,也刻意标榜的形象。
我把台湾在这方面的“哈新”心态,理解为对自我匮乏与不足的投射。但我认为,对台湾人来说新加坡可能是仅可去玩不宜久居之地。旅人不会明白新加坡“安和盛平”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在金沙/圣淘沙/乌节路穿梭的观光客也看不到一般新加坡民众的日常。(当然新加坡的日常绝非王子所见的那样。)
初到新加坡,我以为对此地的“本土知识”颇有掌握,但亲见其“形象”以外的社会真实,仍不免错乱。我常听到新加坡人踌躇滿志地夸富,却也看到越开越多的廉价商店,人们在超市抢购特价货品、在食阁吃饭挥汗如雨。这个国家也教许多马来西亚人趋之若鹜,每看到有人因其成功跨越长堤而沾沾自喜,我首先想到的是成千上万每日川行长堤的我国劳动力,还有在餐厅充当侍应、在厨房掌勺、在食阁斩鸡打菜的年轻人。过去新加坡的理发师十之八九来自我国,而我认识的一位新加坡菁英认为,这些人是因为“不长进”才沦为“剪头发的”。
台湾政客和媒体很喜欢问:“新加坡可以为什么台湾不可以?”自以为见多识广的陈文茜也“哈新”。去年她随台北市长郝龙斌出访新加坡,回去制成“新加坡人人有屋住,组屋品质媲美豪宅”专题报导,给台湾社会提供与本地人感受截然不同的资讯。殊不知(真不知?)她参访的是“标志性”的、市值高达2000万台币的组屋。
新加坡组屋价格在晚近7、8年间涨势汹涌,一般面积约20坪、屋龄超过20年的三房式(两室一厅)组屋涨了一倍有余,从300多万台币涨到目前800多万。陈文茜的专题里,也有受访住户指屋价现已翻倍,但节目还坚持组屋价格平稳,“基本上不太炒得了房”。其实新加坡也“哈台”,不过却单纯许多。新加坡人对台湾的好印象,一言以蔽之:人情味与小吃。台湾人很有礼、台语很好听、夜市很好玩、珍珠奶茶很好喝、香鸡排很大块、鼎泰丰很满座!不过新加坡对台湾也有不好的印象,就一个“乱”字了得:立委打架、阿扁贪污、乱搞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