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小学时,课室和校园都会张贴“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牌子。老师不准学生讲方言,巡察员被赋予的任务就是记下说方言的同学名字,老师稍后会处罚这些“不听话”的同学。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隔壁座一位很爱说方言的男同学。这位男同学很喜欢在学校里和他的死党说广东话,和我说客家话(他知道我是客家人)。每当他在课室和我大声嚷嚷说客家话时,我都非常紧张。我会告诫他:你不可以在学校说客家话,老师说这是不对的。他就大声回我:做麦概唔得,崖系客家人(为什么不可以,我是客家人)?那时候,我认为我的同学很不听话,他太叛逆了。
现在我长大了,才知道我的同学回答得多么有智慧。是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讲方言——我们的母语?这里的母语指的不是“华语”(mandarin),联合国教文科组织(UNESCO)对母语的定义是“祖先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客家话、广东话、福建话、福州话、潮州话等。
今天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华裔父母都选择和小孩讲华语,即使是负责看顾孙儿的(大多数)祖父母也要和孩子讲“不咸不淡”的华语。我们原来的方言渐渐式微,华语成为主流的语言,民间舆论认为这和1)华社和华校推动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2)家长为了让孩子提早适应学校的华语教育,选择和小孩“说华语,弃方言”有关。
华社当年推行“多讲华语运动”的目的是利用共同的语言,来团结不同籍贯和方言群的成员,以利争取大马华人族群坚持多年的母语(华语)教育权利。现在我们依然坚持在官方教育体系里的华语教育权利,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我们原来的籍贯方言。学习方言是一个族群(不是指华人,而是客家人、广东人、海南人等)建立社会和文化认同,团结成员的重要管道。像我小时候常听到的“客家人不识讲客家话,吓死人”就生动贴切指出客家话对客家族群认同的重要性。
多年来,华社要求国阵政府公平对待多元的族群、语言和文化,我想这个诉求同样适用于捍卫和推广我们的方言。因为多元的方言可以带给社会多元丰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更有助激荡更多文化想像和创新。华社的各个籍贯乡团应该警觉到我们多元的方言和文化正在面临威胁,除了流行港剧里的广东话尚有生存空间外,很多90后以下的小孩都不会讲他们的方言了。我们应该鼓励父母多和小孩说方言、乡团会馆在举办活动时,不妨以方言作为媒介语、本地电视台的节目除了以华语或广东话作媒介语外,也尝试使用其他方言。我们现在就来实行“多说方言运动”吧!
注:“崖爱讲客家话”意即“我要讲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