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花园尽头的兔子洞窟,曾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出现。后来英语中沿用“down the rabbit hole”的意象,兔子洞窟也象征通往未知的路径,带有冒险的意味。
西方文学常见“秘密花园”或“乌托邦”之类的题材,这类题材在东方文学中尤缺。大概是宗教的关系,西方文化倾向相信一个与俗世相异的界域的存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痛苦,在主的怀抱中,人将得到安宁。而东方文化是现世的,人们应当活在当世,享受当世的乐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执恋生的欲望,因此有了难以摆脱的贪欲。老和尚对乾隆皇帝说,这长江中的万条船,我只看到两条,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名利因此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正叫“Rabbit Hole”。是两年前的电影了,Nicole Kidman演得真好。故事内容其实有些沉重,但也代表真实:年轻的男女夫妻如何面对丧子之痛。他们4岁的儿子在交通意外中死去,夫妻俩陷入绝望,也去了创伤恢复小组,却总是无法重振自己。
这其实是个关于自我拯救的故事。当生命中遭遇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的变故,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人的一生在学习的,不外是不断接受残缺。这是一个对完美主义者不利的世界。
令我印象极深的是一幕:男女主角去了创伤恢复小组,那里的成员都是失去孩子的伤心夫妇。大家围坐在一起,逐一叙述自己的伤痛,聆听别人的分享,仿佛这样就能得到宽慰。其中一对夫妇说,他们的孩子应该是被神接引去了,祂或许需要另一个天使来陪伴祂。女主角生气地说,如果神需要天使,祂为何不自己造一个,祂不是神吗?
任何的分享都不能减轻他们的绝望。任何的解释都不能理解疼痛。然而人却总是喜欢自欺,喜欢圆一个美好的谎,来欺骗自己。一个人死了,并不是因为他去了哪里、得到了什么形式的救赎,而只是,他死了,就这样不存在了,没有商量的余地。生者要对抗的,则是茫茫的、漫长的“生”。“Rabbit hole”这个词也带有“出口”的意思,最后男女主角怎么面对这种苦涩的悲痛呢?惟有释然,才能找到出口。
女主角母亲说了一段很睿智的话,大意是说,把痛苦收在口袋里,带著它,你会发现它是可以承受的,it's actually fine.当痛苦不是痛苦,痛苦是什么?它成为一种忠实的陪伴。就像那个青灰色的,月亮背面的暗影,远离了明亮,它反而能够在心的缺口,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