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铁娘子》和《我们需要性》(Made in Dagenham)里的英国女人,强悍自主,“Change”的能力比奥巴马强。传记电影描绘年轻的撒切尔夫人,柔中带钢,是个会流泪的铁娘子。《我们需要性》说福特汽车工厂1968年的罢工事件,女工上街游行争取与男性同工同酬。两部电影塑造的英国女人形象,像足英国航空公司的空姐,不是摆美的花瓶,而是随时会咬人那种。
“女强人”是个什么样的字眼?其实标榜“女强人”时,已经把女人放在弱势地位为前提,因为“强”了,所以才套上“女强人”的称号。女权分子此时此刻或许会点头猛赞:殊不见强悍的男人号称“男强人”?
1968年有必要,到了70、80年代还有必要,在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的区域绝对有必要。但是,跨过了第二度的千禧年,话说基督再度降临,撒旦再度被打入地狱,感谢六、七十年代的女强人,女人不再弱势,也无需刻意自我标榜为“女权分子”云云。如今,弱势群众乃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而女人老早就走在前方了。除了经期和生育的困扰,女性岂敢示弱?毕竟,如今女性势弱被女性鄙视,而强势的男性女人未必爱。至于“女权分子”这玩意儿,未免荒腔走板,不再fashionable了。
虽说比起马国的马哈迪那没完没了的22年,撒切尔在位11年算不了什么,但她是迄今为止英国唯一的女首相,可谓英国人的骄傲。有趣的是,印度女性运动发生得更早,Sarojini Naidu早在撒切尔成为政党女党魁的50年前(1975),已经当上首位印度国大党主席的女性(1925)。
话说回头,亚洲也有女强人样板戏,就是获得“平等机会奖”的《桃姐》。这是监制李恩霖的女佣钟春桃的真实故事。妈姐家佣桃姐伺候一家几代,老来中风坚持住进老人院,因为“强”,所以不要麻烦主人家。虽说电影旨在感动人心,但是传记电影不是纪录片,主人公不讨好难卖座,到头来不就那几分煽情,看得观众心酸酸泪汪汪,拭干眼泪回家继续骂女佣。
这篇文章没有结论,因为电影中的女人和现实中的女人,难免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