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一)。这句“万人如海一身藏”韵味丰富,值得深思。
历史上文人隐居起来,是不愿为俗事所恼。与其说是被动地逃避,不如说是主动地寻“静”。要隐居就到人多的地方,这似乎是个悖论。然则,千千万万的人们像漫延无边的大海一样,我们跃身一跳,就能隐藏在其中。人生如海,至大的宁静在最喧嚣的所在。
无生何来灭?本就没有俗世的烦恼又何必寻找宁静的地方来让自己沉静?这句话颇有一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意味。回到事物本来的源头,一切如海浪般扬起的尘事,最后都当回归空寂。浮云浮动、海水涨退、心绪起伏、是非变幻…因本质是“无”,就没有必要“无中生有”,自寻烦恼了。
须菩提在《金刚经》卷首就问了佛祖一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服起心?”要怎么样才能“定”,怎么样才能摈弃心里那纷乱攒动的思绪?这是习佛的基本功。也只有体悟这“不生不灭”的本质,人们才能因了解“定”的境界,而拥抱内心的安宁。佛祖是这么回答的:“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应该这样住,这样降服其心。这个“这样”到底是怎样,佛祖没明确解释,却已完整地表达了字面所承载的意义。当念即住,当下即定。只需要一刹那,拥有一刹那的“安住”,就初步“降服其心”了。
万人如海一身藏。这是多么吸引人的境界。人海茫茫,似乎每个人都相同,但却又不同。孰藏孰非,人的本质如一,心绪却各异。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你只是一个藏身在海里的细针,正因如此,充满了世间的安定感。
万人如海一身藏,我们活在悠悠浮世,多多少少会有想要逃离一切的渴望。逃离既定的生活,就不需面对纷乱的政事、虚妄的功名、繁琐的人事及许多无形的压力。没有了这些带来痛苦的根源,人们也同样失去内心燃放著的热情。快乐也是有层次的,或许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平静中的知足与快乐,而不是永不饱足的、表象的快乐。
这个课题其实无关宗教,却必须借由宗教途径来取得。我告诉自己,先实践如何“降服其心”吧,毕竟明晰的心智有利于冗长的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