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崛起及面子书大行其道的时代,大家是否还记得大约10年前曾经在本地网络活跃一时的论坛(Forum)?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方便性不如前者的论坛渐渐走向没落。
要是有人告诉朋友说不知面子书为何物,恐怕会让人认为你是活在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但说起论坛,现代年轻网民可能较少接触。
面子书还未流行前,本地的传统社交网站主要以论坛为主流,网民们通过此平台进行互动及搜寻资料,其中“佳礼资讯网”(Cari)及“JBtalks”论坛是当时在本地最活跃的线上论坛。
其他如“旧咖啡店”、“爆米花”及“Investalks”等各有特色的论坛,有些在本地红极一时,有些依然活跃。
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对论坛造成冲击,然而,经营者不会坐以待毙,并认为这一行靠得就是创新及利用科技,智能手机兴起所带来的便利性,也能让传统论坛善加利用;此外,论坛的主题分明及易于管理特性也使论坛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爆米花论坛站长苏国斌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提到论坛成立的因缘。他说,线上论坛兴起时,严格来说并非社交媒体,而只是一个供网民讨论及分享资讯的平台,当时面子书等社交媒体还没出现,因此论坛这个平台能让网民进行互动,才广泛被网民接受。
他举例,在线上论坛流行的那个年代,各种主题式的论坛充斥本地网络,其中不乏一些主题鲜明又具特色的论坛,广受民众喜爱,例如《旧咖啡店》论坛、对本地政经文教的内幕讨论深获当时的本地网民喜爱,也有一些较倾向于技术专业层面的论坛,例如摄影及钓鱼论坛等。
分类明确易搜索
“面子书崛起时,网民们第一次接触到比论坛更人性化,更方便的平台后,从论坛转而使用面子书。”
成立于2003年的“JBtalks”,2009年至2010年的高峰期,在线人数平均每天为8至10万人,目前即使在线人数减少,注册会员人数依旧保持在60多万。
该论坛站长刘宝进不讳言,论坛人数减少是难免的现象,但并不意味著传统论坛就此没落,反而可透过新兴的科技及社交媒体让论坛转型,以应对智能手机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论坛透过转型及在新兴社交媒体架设手机版带来的便利性,让论坛依然成为网民交流及搜寻资料的其中一个平台,特别是在分类广告这一方面。”
同时,他也认为,论坛具有现今社交媒体所不具备的分类明确及容易搜索的特性,使得不少企业仍愿意选择在论坛上刊登征聘等分类广告。
他表示,论坛原本设计的初衷是让网民透过网络平台抛出问题,然后再与其他网民讨论交流,但随著网络科技发达,论坛的功能也在转变及强化。
“本地线上论坛面对的困境在于太局限地方性,缺乏走向国际的条件,加上资源有限,使得本地论坛业者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推出APP版迎合市场需求
大行其道的面子书对论坛的生存构成威胁,受访网民认同,前者拥有的方便性,后者无法企及,必须迎合市场需求,才能继续生存。
网民杨文苑过去都很常逛本地论坛,主要是看一些八卦消息或搜索旅游资料,不然就是进行网络交易或分享照片,不过从去年开始,便渐渐减少浏览论坛,因为面子书也具有类似功能。
“我认为论坛应该转型,例如推出APP版的论坛,这样才能迎合市场需求。”
网民林惜夏透露,她过去在论坛都是找资讯,偶尔也分享生活心得,但由于工作性质改变的关系,过去在上班时使用电脑,可以方便浏览论坛,换工作后,因工作环境没使用电脑,加上智能手机的便利,改而使用手机看面子书,就渐渐减少上论坛。
“我觉得智能手机的崛起多少会对传统论坛带来影响,但其实还是能用手机浏览论坛。我认为,论坛和面子书是各有各的用户,只是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面子书才显得更便利些。”
论坛账号为davidyee的网友认为,和如今流行的社交媒体相比,论坛依旧有其优势,他以面子书为例,当要发表某些课题时,讨论对象比较有限,一些主题的讨论度也较不集中,必须是面子书上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才能看到,要找到志趣相投的网友也较困难。
他认为,面子书发贴管理比较松散,论坛则比较严格,倘若能够解决便捷性的问题,论坛依旧有存在价值。
转型非易事 创意概念救论坛
针对本地传统论坛的困境,苏国斌认为,论坛若要转型并非易事,主要是因为如今网络上充斥各种崭新及创意十足的概念,除非论坛能改头换面,尝试新的点子,且又能获得大部分人认同。
他说,论坛及面子书的差异,前者较适合让网民进行话题式的讨论,各种主题分类分明,讨论的方式也比较专门及深入。
“面子书等社交媒体则比较倾向私人的讨论,更像是生活的分享,一些话题的讨论也比较倾向与个人生活有关,在面子书上得到的回应,更是五花八门,无法过滤。”
同时,他也形容,面子书就像是一个非常方便的部落格,透过这个部落格,让在忙碌生活下,而不常与亲友见面的现代人,更能即时了解亲友近况,但是论坛却不具备这样的便捷以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