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期文章阐述精神科与心理科的差别,在孩子接受专业精神治疗的过程中,父母也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复原能力来面对困境,取决于身边有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虽然每个个案都是独特的,但下文将简单列出一些通用的方式,为父母提供指引,适当地给予孩子支援与协助。
1. 适时留意孩子情况
孩子与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见面的时间短暂,距离下次复诊期间,很多事情可以发生。身为临床心理师,杨薇薇在受访时表示,希望父母能够与医护人员配合,以便可以更快达到双方想要的结果。
另外,对儿童来说,他们也许无法精准表达自己的身体或心理情况,有些孩子也会对医生有所隐瞒。因此,父母可以适时留意孩子的情况,记录下来,告诉医生,有助及时发现警讯。然而,过犹不及,父母切勿给予过度关心,以免让孩子感觉压迫或备受监视,导致病情加剧。
2. 聆听与理解孩子的想法
现代人生活忙碌,父母在面对繁冗的工作以外,也需拨出足够的时间与孩子谈话,聆听他们的想法。杨薇薇提醒父母,不要催促,也不要逼迫,别把对话进行得像是在审讯,孩子反而会不想敞开心胸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聆听他们的问题后,尝试不要作出评价与批判,也不要轻易地以大人的视角否定问题的难度与严重性。这是小孩的成长过程,他们也有自己的难题需要应付。若我们没有教导他们正确的面对方式,没有给予帮助与关心,而总是表现得不耐烦,孩子会觉得身边没有人能够依靠。
我们都能理解,父母忙于工作绝不表示不疼爱孩子,但孩子的感受则是另一回事。孩子需要被倾听、被看见,来与他人形成安全的连结。父母必须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你的支持与关心,并同理接纳他们的情绪,好让他们往后遭遇任何困难与挫折,都会来向你求助。
3. 拥有正确的观念与心态
父母可以尝试阅读相关资讯,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以便了解孩子的状况,理解他们的经历,并知道怎么做有助于康复。
作为父母或照顾者,总是希望能够立即看到孩子好转,然而,父母也必须明白,治疗精神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短时间内就能康复,期间也可能会有起伏。况且,有些疾病如自闭症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是无法治愈的。
杨薇薇表示,父母很多时候看不到孩子身上有小小的进步,我们必须与孩子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了解他们现阶段的处境与能力。“就像爬山,你不能直接到山顶去,叫孩子学你一样爬上来,就算你安抚他说‘不要怕,我在这里等你,你可以的’,但孩子从他的角度看上去还是会很害怕。小孩能力未及时,父母应该要牵著他的手一起走,在他身边给予帮助。”
4. 尽量维持正常的家庭与社交活动
除了多鼓励孩子与朋友保持联络,在家里,父母也应尽量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看电影、玩游戏或去超市购物等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之馀,也能促进家人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另外,简单的体能活动,如散步等,也可以帮助改善情绪和纾缓焦虑。
然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或许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再次享受参与这些活动,父母在给予他们所需的空间之外,也请在不让他感到孤立的情况下提供支持。
5. 参与家庭治疗
在孩子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专业人员也会为父母或照顾者提供训练,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帮助与支援孩子。杨薇薇表示,在有些个案中,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消极、负面的,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与病情。临床心理师也会根据不同情况,建议家人一同进行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以减轻病情对家庭成员带来的影响,或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
在进行家庭治疗时,临床心理师将检视一个家庭有效解决问题、表达想法与情绪的能力,并通过探讨家庭角色分工、长处与弱点、运作规则与行为模式,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
举例来说,若孩子患有忧郁症,家人不了解他的病况,也不知道该怎么给予最好的支持。尽管你在乎孩子,但你发现家人之间的谈话常常导向争执,你感到沮丧又生气。渐渐地,家人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加深,也无法做出任何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治疗能够帮助你学习新的方式与家人互动,取代不健康的交流模式,并设定目标让大家共同完成。
家庭治疗并非特效药,不会自动解决家庭纠纷,或让不愉快的情况瞬间消失。但这能帮助一家人更好地了解彼此,提供方法与技巧,有效地应付挑战与变化,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
6. 照顾自己
除了给予孩子支持,父母也别忘了要先把自己照顾好。除了保持健康的身体,也能通过与信任的人倾诉等方式,维持健康的心境,才不会将不好的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
最重要的是,父母千万不要责怪自己,认为问题是由自己造成而耿耿于怀,例如遗传因素或不好的家庭生活等,因为情况通常并非如此,内疚也无法帮助孩子走向康复。
7.寻求支援
父母无需单独面对,可以向他人寻求支援。除了向医护人员寻求专业建议,也能参与互助协会,向其他拥有相同经历的家长或照顾者讨论与分享,或查询提供良好支援的本地组织,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资源。
面对精神健康问题,越早寻求协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