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原野…是纽西兰给人的第一印象。舒服、自在是纽西兰的代名词,在美丽的外表下,它也是一个文学的国度。
作为今年书展的主题国,纽西兰文化界和出版界总动员,在书展期间,透过讲座、座谈与展演,为读者带来多元丰富的纽西兰文化盛宴。
在纽西兰出版社协会的安排下,包括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得主伊莲诺卡顿(Eleanor Catton)、纽西兰国宝级童画作家乔伊考莉(Joy Cowley)、享誉国际的毛利作家威提伊希麦拉(Witi Ihimaera),以及纽西兰犯罪小说“一哥”保罗克里夫(Paul Cleave)等十多位纽西兰文坛的老、中、青3代作家都亲临书展会场,与读者分享纽西兰文学的魅力。
现年30岁,以《发光体》小说赢得2013年曼布克奖桂冠的伊莲诺卡顿,堪称今年书展中最耀眼的纽西兰文学明星。
曼布克奖是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文学奖,卡顿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纽西兰作家。她的文坛前辈、混血毛利女作家柯莉胡姆在1985年以《骨人》获奖时,她才刚出生不久。
卡顿生于加拿大,6岁时与家人回到基督城。2009年,她为维多利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班毕业论文所写的小说《彩排》,初试啼声即获纽西兰国内多个奖项肯定。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发光体》获曼布克奖时,卡顿只有28岁,是该奖自1969年创立以来,最年轻的得奖者。
从满月到新月的故事
《发光体》英文原版厚达800多页,译本则分为上、下套书出版。小说背景设定在1860年代,纽西兰南岛西岸淘金重镇霍基蒂卡(Hokitika)。全书12个篇章以西洋占星术黄道12宫进行布局;情节的血肉,则是一连串谋杀命案、娼妓吸毒、侦探办案、航海探险等悬疑离奇的小说叙事。其中的高潮迭起有著浓厚的维多利亚小说的煽情,晦暗、魑魅、怪诞的奇观。
《发光体》本身的结构也很诡异,仅第一章就有360页,之后每一章的篇幅都是前一章的一半,恰恰呼应从满月到新月的月相循环。其中,第一章出现的12个男主人翁各有对应的星座,例如金牛座是银行家,射手座是船务商。被问及本身是否就是星座迷时,卡顿坦言自己并不相信星座决定个性,大费周章调动星象,纯粹是为了撑起小说的架构。
在曼布克奖摘冠后,卡顿在受访时表示,她一直很想写淘金潮的故事,这段纽西兰的历史深深地吸引著她。她希望阅读《发光体》的读者能到霍基蒂卡一游。
作品类型百花齐放
“我是毛利人,有人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来自台湾。如果我看起来似曾相识,请跟我说一声‘Kiaora’(哈啰)。”伊希麦拉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毛利作家,他在台北国际书展的网页上写下访台之前的兴奋之情。
他的小说《鲸骑士》、《西班牙花园夜》和《女巫医》已被拍成电影。毛利人身份是他反复书写的主题。刚满71岁的他近年著手撰写回忆录,第一部《毛利男孩:纽西兰童年》已于去年年底出版。
写作生涯比伊希买来还要长,即将届满80岁的乔伊考莉,也是纽西兰国宝级作家。她的著作众多,包括《倒树覆巢》及《沉默者》等,多部作品已被拍成电影。她对儿童文学写作付出的努力及获致的成就,深受国际推崇,已有“贪心猫”、“蛇与蜥蜴”等系列作品被翻译出版。
纽西兰作家的写作类型非常多元,近10年来,以保罗克里夫为代表的犯罪小说,也在国际书市窜起,与北欧作家分庭抗礼。克里夫以家乡基督城作为故事写作的背景,从2006年出版的《清扫魔》开始,至今已写就8部作品,部部大卖,全球译本语种多达15种,台湾出版的中译本就有《清扫魔》、《杀人基因》,以及正好赶上台北国际书展推出的《杀手收藏家》。
一切源自人与社会的互动
在这场国际书展上,纽西兰国家主体馆透过作家的现身说法,让读者获致对纽西兰文学的初步印象。若读者想进一步认识纽西兰文学,了解纽西兰作家如何看待身处的社会,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比较文学博士、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陈容萱建议,可从经典作家的作品读起。
这些作家包括法兰克萨掏森(Frank Sargeson,1903年至1982年)、凯萨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年至1923年)、珍娜芙兰(Janet Frame,1924年至2004年)及当代作家卡萨波瓦等。
纽西兰是移民国家,严格来说,除了毛利人之外其他都是移民,因此,谈论纽西兰文学时,无法不谈及移民。陈容萱表示,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白人移民开始重新思考、定义与毛利人的关系,反映在文学上,出现所谓的“Pakeha(非毛利人,特指白人)文学”。
例如,萨掏森是出生在北岛汉密尔顿市的欧裔白人作家,他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虽不带歧视,但不管眼下是毛利或其他族裔或女性,他笔下所流露的仍是白人男性的眼光。
曼斯菲尔德、芙兰和卡萨波瓦这3位女作家各有特色。曼斯菲尔德和芙兰都写出女性走入婚姻、家庭的挣扎于封闭经验,而卡萨波瓦生于东欧保加利亚,笔下常出现异乡移民在纽西兰“像被认同,但同时又不想被认同”的矛盾心理。
身份认同作为移民书写中常出现的主题,也反映在纽西兰华裔作家的作品上。针对这一点,纽西兰出版协会前会长、今年台北书展纽西兰国家馆策展总监凯文查普曼(KevinChapman)表示,第三代纽西兰华裔诗人暨作家艾莉森王(Alison Wong)可为代表,她的小说《银色大地》和诗集《杯》等作品,都是对移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反复扣问。
翻译引介第一人
由于缺乏翻译引介的关系,纽西兰文学在亚洲阅读市场所处的位置,比边缘更边缘。
2004年出版的《纽西兰的文学旅程》,可说是第一本介绍纽西兰文学的中文译作,作者是目前在中国任教的作家及历史学家石帝文,译者则是基督城台湾移民石莉安。
石莉安曾经担任基督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经由她的请托,2002年至2004年邀请石帝文在《明道文艺》月刊撰写专栏,以散文杂笔的形式,介绍纽西兰的文学与文人。
因此,《纽西兰的文学旅程》是真正富译本纽西兰作家为花纹读者所写的文学散记。
《纽西兰的文学旅程》夹杂著石帝文的个人感怀以及对纽西兰文学与作家的点评介绍,事业扩及殖民文学、战争文学、毛利文学、劳动文学、城市文学等。几乎涵括纽西兰历史、社会、文化等各面向。此书之外,石莉安也翻译了石帝文以基督城为背景所写的小说《剩贤奇迹》。
在于石帝文合作之前,石莉安也曾任纽西兰作家协会会长的罗琼安合作,由罗琼安在《国语日报》撰写纽西兰儿童文学专栏,介绍纽西兰儿童文学“祖”字辈的玛格丽特梅喜、乔伊考莉、威廉泰勒等25位作家,完整地勾勒出纽西兰儿童文学的全貌。
2014年起,石莉安在基督城当地的华文报纸《太阳报》撰写专栏,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纽西兰文学、电影相关知识,持续做著文化搭桥的笔耕工作。
除了蓝天、白云、原野、绵羊,我们还认识什么样的纽西兰?认识纽西兰,就从文学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