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日前举办了一项以“创意不再是一个选项,它是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教育论坛。这个论坛邀请了许多国外知名的人士为论坛的主讲人,香港浸会大学文志华助理教授也是主讲人之一。
当了中学老师十余年的文志华,在十多年前决定到美国进修媒体艺术。学成归来后,文志华在香港浸会大学教动画以及与数码媒体相关的课程。原来,文志华在当中学老师的时候,就对创作有浓厚的兴趣,闲时也会玩玩创作来满足自己。
艺术存在于生活中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对文志华来说,数码媒体是当时的时代语言。作为艺术家,应该掌握当时的时代语言,用时代语言叙述那个时代的体验。
有人将媒体艺术定位为一种研究、一种人类沟通的方式。文志华则认为媒体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不像摄影、画画等已有明确的定义。媒体艺术包含很多种类:文字、图片、录影等等,也可说是混合多种元素的混合艺术。
对于多媒体对数码媒体来说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复兴/革新的说法,文志华另有看法。“我认为没有复兴这个说法,媒体艺术一直都存在,只是不同的时代对媒体艺术有不同的定义。”而现在的媒体艺术是以数码或电子为主。对文志华来说,现今的数码艺术与媒体艺术是环环相扣的,是一种自然的进化。“这是一个Evolution(进化),而不是Revolution(改革)。”
“艺术与与数码从来就不是一种结合。”艺术是自由的,并没有任何界线。文志华认为,任何东西(媒体)都是艺术。“艺”术并不只存在在展览厅或博物馆里面,艺术可以是生活化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艺术家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在作品上表达出本身的概念、能够与人沟通,那便是艺术。
现代学生“多功能”
“亚洲一直都需要这样的数码媒体,也一直存在著。”文志华说道。近年来亚洲盛行的数码媒体,其实一直都在亚洲存在著,但与现今的盛行程度相比显得较为逊色。现今科技越发成熟,接触数码科技类的东西比起90年代容易得多,因此任何人都能接触数码科技。“以往想要找一部投影机是非常艰难的,甚至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援才能找到。”文志华感慨。
随著科技发达转变,现今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方便得多了。现代学生可多元化吸收:一边听著歌,一边写功课,还可一边用各种手机软件与朋友聊天,可说是“多功能”学生。因此,文志华认为学生已不能再过旧时那种死板的课堂生活,而应该上多元、多变的课。数码媒体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是现在更贴近亚洲人的生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现在整个社会的形态就是这样。”
当然,除了科技成熟以外,亚洲家长的思想改变也是其中的关键。“亚洲家长的思想较为保守,他们常认为孩子上网就会沉迷于网络。”文志华笑说,不少亚洲家长抱著这种心态,想让孩子学习,却又担心孩子会学坏,但那已是过去式。他认为或许是科技产品普及化的关系,现今家长的接受程度较大,除了能够接受新事物以外,还能接受孩子在网络学习的事实。
香港艺术界陷入困境
“香港人对艺术较为冷漠。”文志华认为香港人大多不太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就连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也是惨不忍睹的。文志华有时候会到博物馆去逛一逛,看看展览品,但有时候他发现偌大的博物馆内除了他,便是三三两两的游客,鲜少有香港人的踪影。即便是艺术展,展览厅除了开幕当天的人数较为多以外,其馀的时候都可说是门可罗雀的。
另外,香港大学对媒体艺术科系的态度也是另一个导致香港艺术界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香港大学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因此著重于研究是必然的。由于艺术科系并没有研究的范围,加上媒体艺术科系所需要的器材也不少,因此不但需要花上一笔费用来天之装备,也未能为大学带来“研究积分”。基于这种种的因素与考量,媒体艺术在香港大学处于“不受宠”的科系,也因此影响了香港人对艺术的热诚。说著,可发现文志华眼中闪烁著太多的无奈。
西方艺术里程碑
史前——始于动物雕刻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里面所绘的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在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的女性雕像,是有名的代表作。
古代——民主构筑思想
西方习惯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纪称为古代,具体来说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主要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作品。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雕塑如亚述王国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希腊: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留存于世有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
■古罗马:承继著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年的庞贝壁画,则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中世纪——强调精神世界
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以公元476西罗马帝国崩溃作为标志)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等,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
文艺复兴起——真实华丽冲击
14至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意大利的达文西、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3位代表。
■达文西: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
■拉斐尔:他所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17世纪
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
■代表画家:弗兰德的鲁本斯(Rubens)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
■代表画家: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
18世纪
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
■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19世纪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
■代表画家: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
20世纪起——万种姿态各派崛起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流派迭起,因应时代巨轮的转动,呈现千姿百态的局面。
1905年: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
■代表画家:马蒂斯
1908年:立体派绘画,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
■代表画家:布拉克、毕加索
1909年:未来主义美术运动,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
1910年: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
■代表画家:康定斯基、皮特蒙德里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达主义思潮,他们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随后出现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画作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
■代表画家:恩斯特、勒内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胡安米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和自动性。
■代表画家:波洛克、德库宁
1950年代:初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美国兴盛的普普艺术,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报刊图片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代表人物: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安迪沃荷1970年代: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兴起。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
■代表画家:克洛斯、佩尔斯坦
■代表雕塑家:安德烈、汉森
图片:相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