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辅班的学生即便学业成绩不够标青,却有著这个时代最需要拥有的心理特质—屡败屡战的精神。
特辅教育也称补偿教育,在西方国家推行已久,政府会投入大量经费来推动,主要帮助弱势学生,比方说学习能力低落、家庭状况不稳定、身心健康面对问题的孩子;然而,在大多数亚洲国家,教育体制兼趋向功利主义,在以学业成绩为导向的情况下,许多处于学习弱势的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特辅教育的出现正是为了落实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以补强基础、简化课程和多元课程3个方向帮助弱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我没那么差——本土特辅教育与多元学习成长的故事》作者李晓芬首先厘清所谓的学习弱势者:“弱势学生受所处环境等条件影响,如家庭功能不利、身心发展因素和学习经验不佳,相对其他学生,他们在学习上面对较大的挑战。”
走一趟李晓芬曾任职的吉隆坡尊孔独中,发现该校的特辅班所使用的课室与其它学生使用的课室隔开,在不同的大楼里;另外,特辅班有自己的行政表,俨然是学校里的另一个小学校。
特辅班学生的初中生涯一共4年,比其他学生多念一年的基础班,相比其他班级的50名学生,特辅班一个班级里最多只有30名学生,而这30名学生4年都在同一个班级里,相处久了,会互相包容,也懂得互相帮助。
学习不受干扰
然而,值得讨论的是,把他们与其他的学生隔开是正确的做法吗?把学生列入特辅班,难道不是在给他们贴标上签?
李晓芬指:“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面对学习问题,在相互比较的情况下,孩子们也知道自己比别人差,把他们隔开,或许是好的,能有一些缓冲,老师也能就近照顾,让他们在相对不受情绪干扰的环境里学习。”
校里校外不解者众
她续称:“能说是学校在给学生贴标签吗?学校希望能特别帮助这些孩子,立意是好的。”然而,除了一般的学生不了解,家长不了解,学校里也有对这项计划不了解的教职人员。
李晓芬透露:“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要浪费学校资源;董事部觉得为什么不直接招收精英;其他家长则担心特辅班的孩子有可能带坏自己的孩子;就连特辅班学生本身的家长也在埋怨孩子不争气。”
特辅班的学费相比普通班,平均贵上100令吉,“学生除了面对外人的眼光,更多时候,还得承受家人的嫌弃,家长动不动便把刺人的言语如‘要不是你不厉害念书,不然我也不必浪费钱!’或是‘哥哥姐姐都不必付那么多钱,就是你,要付那么贵的学费!’挂在嘴边。”
转变人格品性
李晓芬强调,尊孔独中秉持“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授予知识前,学生们本应先学习如何做人,“学生的家庭状况让他们有了不同的个性,特辅班老师尝试转变他们的人格与品性,但是否真能改变,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若是回到家里,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仍是用吼、用骂,那学生的情绪仍旧会受到干扰。”
她感慨:“大部分的华人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他们的学术能力强,却看不见他们其它能力的发挥,事实上,特辅班的学生在社团领导、手工、体育上往往有杰出的表现,也常被选为班级干部。”
学习态度胜同侪
李晓芬表示,学生们升上高中后,会回到普通的班级,他们的学业不见得会突然超前,但学习态度却胜于其他学生。
“从特辅班出去的学生,知道自己学习能力不强,但还是很努力,专心听课,也对功课负责,不抄功课也不拖欠。因小班制容易推动,所以学校率先在特辅班推动读经典,让他们学习待人处世的道理。”
另一方面,因学业成绩无法与其他人竞争,特辅班的学生会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在高中时往往都成学会主席,他们人际手腕强,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返普通班
值得一提的是,特辅部有特别设计的考试,但初三时,学生们也还是必须面对统考,李晓芬声明,虽说特辅班在课程上做简化,但不是纵容学生学不会也没关系,特定的要求仍是存在,毕竟他们升上高中后,还是得回到普通班级里。
4年特辅班后,这些学生会被打散,4年的同窗分离,高中的老师对他们的状况不了解,他们也不再享有特别优待,目前也仍未有任何机制追踪特辅班学生升上高中后的心理状况。
针对这一点,李晓芬认为:“或许能组织一个支持团体,帮助他们适应高中生活,学校过去也曾想过做高中特辅班,但这当中牵涉许多外在因素。”
学生按意愿入学
特辅班的学生是在入学考试中分数不达标,但所得分数与合格分数相去不远的学生,学校将面试这些学生,探查他们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面对的是内在问题或是外在问题,同时测试基本语言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向孩子解释特辅班,并确定他们入学的决定是跟随自己的意愿。
而特辅班的老师也并非一般人能胜任,在普通班级里,有一两个学习能力低落的学生,一般的老师或许还能胜任,但特辅班却集合了约30名这样的学生,老师若没有一定的能耐,绝对无法胜任。
“目前尊孔独中的特辅班老师几乎都有5年以上的经验,师资稳定,而他们除了耐心和爱心,也得非常‘耐磨’,对学生不嫌弃,也不放弃。学生很顽强,老师便想尽办法。”
大马特教有待重视
李晓芬透露,台湾的师资都具备教育弱势学生的能力,但在大马,特辅教育仍未受到重视,没有统一的课程,也没有指定的教材。
2010年,尊孔独中与巴生滨华独中联办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特辅教育研讨会,结合资源、促进交流;2012年12月,老师们到台湾参访当地学校,今年8月,尊孔独中将举办第二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特辅教育研讨会,并将邀请台湾的老师针对状况,进行特辅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分享。
事实上,特辅教育在30年前就已在大马开展,最早设有特辅班的是槟城的育才独中,截至2010年,全国设有特辅部的独中共有12所,而尊孔独中的特辅班也在风风雨雨中迈入十周年,但要说相关课题真正地引发讨论,却是在进行了第一届研讨会之后。
李晓芬表示:“特辅班的学生在刚入学时会犯很多错,他们会面对各种学习及行为上的问题,对此老师难免会感觉压力大甚至感觉灰心。这种时候,其他老师便会给予支持,相互帮助与鼓励。”
她直言,老师们在学生身上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看得见成果,但整个大环境的困境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化解,特辅部和特辅班老师是否获得学校从上而下的认同与支持,才是一直以来难解的题。
她有感而发:“我相信,只有生命能影响生命,师生关系才是教育工作中影响最深远的部分,老师能给学生的是一辈子都能带在心里的内在力量,而学校给孩子的不该只是带得走的知识或能力。”
新书成重要文献
配合新书推介,相关单位亦举办了一场《我没那么差—从特辅教育的实践,看多元教育的理念》讲座,除了作者李晓芬,也邀请了尊孔独中校长潘永强和前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张永庆担任主讲人。潘永强在讲座会上表示,特辅教育是独中对大马教育的开创性贡献之一,而李晓芬将自己的硕士论文出版在无形中开启了新的研究主题,能引发更多相关的研究,而她的这本著作也必然会成特辅教育相关课题的重要文献。
多元教育提供选择
他认为:“民办教育本就是为了弥补国家的不足,所以必须提供多元教育,提供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直通车的教育模式没有补救机制,造成许多学生在这过程里被牺牲。”他也强调,所谓的教育淘汰机制,将扩大社会阶级的分化,造成贫富差距、弱势者永远无法翻身。
而张永庆亦提出了独中招生机制,以分数淘汰学生的高门槛会导致社会正义更难达成,“有人对独中收生的方式有意见,毕竟家长有教育选择权,孩子有受教权,以分数来淘汰学生产生了一种矛盾,而特辅教育就起了弥补的作用。
他也提及,目前独中里采取的留级制度,其实也是补救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