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明年起取消小学第一阶段,即一至三年级的考试,改以更客观的评估方式取代,希望此举能让教育回归人本,让孩子在快乐环境下学习。然而,新政策一公布,却引起民众正反两极意见。
本期《东方热话》邀请两名华小家长,从家长角度出发,分享他们对于取消小学一至三年级考试的看法。受访者直言,他们质疑教育部是否做好准备工作,废除考试之举会否最终变成“换汤不换药”。
育有3名孩子的王必盛(44岁,资讯工艺业者)认为,从大方向来看,取消考试当然好,但他更关注的是,教育部是否已做好相应准备。
他说,学校老师向来是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做分析及补救,但教育部宣布取消考试,是否已设想其他替代方案,针对教学成果进行上述3项动作,令人疑惑。
“客观评估很灵活,若它能有效协助老师判断孩子的进展,例如能具体地知晓孩子上课后,能达到多少学习成效,这绝对是个很好的模式。”
他认为,客观评估其实较适合小班制,但华小多采大班制上课,老师如何精准地掌握每名孩子的学习进度,也是一大隐忧。“取消考试改由客观评估,也可能会面对人为因素问题,造成主观评分而非客观评估的现象,这又该怎么解决?”
需做出整体改变
同样育有3名孩子的黄晓玲(43岁,物流业者)也认为,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固然好,但若教育部只是“形改神不改”,只取消考试却没改变课程内容,废除之举只是“换汤不换药”。
“教育部的改革不能只局限于形式,而是要做整体改变,像外国的教育,著重于教育孩子如何生活,我觉得这非常好,但我们的教育部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她举早年“英文教数理”的失败案例指出,再好的政策若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将注定失败告终,且政策夭折后要再重来,相信是难上加难。
“教育不是短跑,教育部要改变还需要时间,我建议教育部可以先取消一年级的考试,同时培训一批能应付新模式的老师,制定三五年的计划,等准备好了才全面实行。”
她也质疑,教育部让一至三年级学生免于考试,但四年级时孩子还需面对考试,是否会面临衔接问题。
此外,王必盛和黄晓玲一致认为,教育部要推行这项政策,要先找到系统化的评估方式,培训师资、改变课程及取消学校关键绩效指标等,若无从上到下进行调整,最终孩子将沦为教改的白老鼠。
他们也表示,自身了解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因此希望政府能一步步做出改变,让教育以至国家变得更好。
全方位教育 挖掘孩子潜能
要让孩子快乐学习,取消考试并非唯一办法,两名受访家长皆认为,学校若能予以全方位教育,让孩子拥有更多课外体验,将丰富孩子的小学生涯。
王必盛说,现代社会多是双薪家庭,因此孩子放学后,往往必须待在安亲班、托儿所或补习班等,或是自行回家玩乐至晚上,其实很浪费时间。
他建议,若学校能采取全天制,让孩子在放学后学习新技能,如上才艺班或运动等,除了能培养孩子的爱好、学习多项技能,也能让孩子体验群体生活,从中学习与成长。
黄晓玲认同上述看法,她表示,本身非常注重孩子在学习及运动上取得平衡,因此若学校多举办课外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也能挖掘孩子的潜能。
惟她也强调,无论考试与否,孩子在小学阶段仍要好好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日后才朝向自身的目标前进。
比较心态不变 废考试也枉然
不少家长拥有比较心态, 令孩子面临重重压力, 如今教育部取消小学一至三年级考试,是否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压力?
黄晓玲笑言, 虽然她偶尔会询问孩子班上的平均成绩,但她这么做, 只是要确定孩子是否跟得上进度, 而非为了比较,她向来也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压力不全然是坏事
她认为, 让孩子从小承受适当的压力,并不全然是坏事,如此一来孩子能建立抗压性,也会在比较中进步。
王必盛则表示,孩子的压力实则源自家长的期待,若家长的心态不变,就算取消考试,家长仍会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来比较。
他打趣指, 若要杜绝家长的比较心态,往后校内的各项比赛,都应改为友谊赛,让学生志在参与,别再分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