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影响,使用方言的环境已渐渐缩小,令维护方言的人士及团体组织深感忧虑,因为方言的消失,就是文化遗产的消失,更甚者,华社蕴涵的丰富籍贯文化也会一并消失。
方言会日益消逝,归根究底是大马华社在80年代后,开始发起“讲华语运动”,学生在学校若被发现讲方言,是要被罚钱的。
在这样的环境因素下,华语在短时间内迅速抬头,短短20多年就已取代方言成为华社共同语言,形成今日的方言逐渐消逝局面。
方言消逝的话题近年来在华社掀起大浪,究竟要如何改变这种局势、如何让年轻一代除了讲华语外,也能掌握各自的籍贯母语,不让母语消失?
众所周知,双溪大年是一个以潮州人居多的地区,在一些华人密集的住宅区,无论是任何籍贯的人士,潮州话都是华社的“通关密语”。
不过,此现象在千禧年过后出现变化,除了华语及潮州这两种共同语言之外,福建话开始渗入华社,而且开始有凌驾于潮州话之上的趋势,令华社喜闻乐见。
吉中潮州会馆副会长洪绿波表示,随著时代改变,地域性的方言环境已经开始减弱,说方言的环境逐渐减少,加上国际语言和作为华社共同语的华语使用率大幅度提升,年轻一辈已经不常使用方言沟通。
他说,一些长辈甚至灰心感叹“方言已死”,因此若要挽救方言,就必须把籍贯方言当著是一种风气,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以各自的籍贯方言沟通,让方言在各个角落中广泛运用。
新生代不懂方言
他认为,这种方式久而久之会让各籍贯人士受到影响,只要每个人都坚持说籍贯母语,方言就绝对能够保存下来。
经过观察,他发现除了在家里使用方言外,华社在外几乎都以华语沟通,坚持说籍贯母语就是要打破常规,让各籍贯方言在各层次方面都活起来。
“今天华社所面对的问题,即年轻新生代几乎不懂各自的籍贯方言,这除了是父母本身没有身体力行外,和孩子营造讲共同方言的气场,另一个重点,孩子的接触对象都是以华语沟通为主,例如在幼教或看护中心。”
制作视频讲解 善用网络传播
洪绿波也建议民间组织如籍贯组织发起推广讲方言运动,或者利用网络及社交媒体的力量,制作视频讲解方言读音与意思,让新生代通过视频学习,也不失为保存方言的其中一个办法。
各籍贯会馆被视为维护方言的堡垒的,他认为会馆在维护方言运动上责无旁贷,除了制作视频,通过资助方言表演、提供方言交流平台等努力,也能够激起年轻人对方言的兴趣,只要年轻人肯参加,就能营造讲方言的大环境。
对华社而言,年轻人是继承方言的接班人,他呼吁籍贯会馆逐步改革,举办活动吸引年轻人聚拢在会馆,了解各籍贯的文化。
虽然籍贯方言面对冲击,但他欣慰,亦有不少民间组织和艺术团体努力保存方言,让方言重新成为潮流,加强本土认同。
华语与方言不应对立
双溪大年斗母宫理事会秘书刘惜清则说,方言究竟会继续获得保留或是消失,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是否以籍贯方言沟通、家庭以外有使用方言的必要性,以及对籍贯语言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这三个条件。
“许多长辈都会记得,他们的父母会用方言唱歌谣、讲谚语、说故事,如果我们还没有任何行动,这些可能成为绝响。”
她说,推广籍贯方言不能沦为空谈,华社不能依旧停留在“华语是华社共同语言,方言家里讲就可以”的思维,这种论述已是时候改变。
坊间也有一些说法,指使用华语会渐渐消灭各籍贯的多元文化,大家最终只以单一的“华人”称呼自己。
她强调,华社不排斥多元性,在选择华语或选择方言这个问题上,应尝试走双向发展,让籍贯方言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的同时华语和也不会被忽略,而非径直让华语和方言形成对立关系,这是不明智的选择。
其实,她认为,在社区推广方言运动是可行的具体策略,当然,这非一朝一夕能达成的,或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耐性才可看到成效,最重要的是不能光说不练,推广方言运动组织要付诸于行动。
“我还记得张吉安(资深电台DJ)的乡音考古,虽然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确实要有一些这样的人去苦干,方言文化乡音才得以继续保存。”
她续称,华人社会蕴涵丰富籍贯文化,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籍贯会馆也应该再接再厉,确保这些文化不会消失。